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与防护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2

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与防护措施研究

迟宝玉

130821199102144212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和防护措施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在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方面,文章指出了目前评价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强调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软岩坡体防护措施研究方面,文章介绍了治理、监测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文章探讨了治理措施的选择和技术应用、监测措施的重要性和专业设备的应用,还提出了技术研究的方向和主要问题。本文旨在为软岩坡体的防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以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防护措施、治理、监测、技术研究

引言:软岩坡体是在水成岩、火成岩或沉积岩中,经过大自然力学作用(如风化、潜水、地震等)和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岩体。由于软岩坡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都相对较差,其在工程施工中可能会带来很高的风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

稳定性评价是保障软岩坡体施工安全的重要评估方法。稳定性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软岩坡体的工程地质、岩质特性、地下水及围岩应力等因素,从而建立稳定分析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评价。在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位移法、扩展极限分析法等。然而,不同软岩坡体所涉及的工程地质条件、岩石结构和应力环境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稳定性评价。

一、 软岩坡体定义及特点

1.对于软岩坡体的防护工程,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对于软岩坡体的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进行全面的策略性规划和决策,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在地质情况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筛选优质的岩石与土壤,在工程设计方面,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地图解和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更需要对现场情况、施工质量、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避免一些小问题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

2.在防护措施方面,治理、监测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应该密切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治理方面,可以采用固结灌浆、爆破开挖等方式对软岩进行治理,在监测方面,可以采用普通绳索、激光测距等技术进行施工区域和周边环境监测,在技术研究方面,则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开展新型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等,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软岩坡体情况。

3.最后,软岩坡体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需要引起重视,防护措施和稳定性评价的必要性及实施的重要性也应得到关注,请大家在工作中注意安全,合理利用资源,做出更好的贡献。二、 稳定性评价目前状况

虽然目前的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已经有了不少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在评价指标方面,除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和变形特性等方面,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软岩坡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地下水位、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以及工程活动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计算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考虑这些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2.在评价方法方面,虽然数值分析方法和模型试验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软岩坡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征,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支持,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数据输入和处理等,而且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也比较高。相比之下,经验公式方法则更加简单实用,但其适用范围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因素也比较少,所以其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总之,对于软岩坡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应该突出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在评价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三、 防护措施研究

在进行软岩坡体防护措施研究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理措施

软岩坡体的治理措施包括了拆除、加固和削除,这些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因素决定采用哪种治理方法。

在选择治理方法时,需要考虑崩塌岩体的状态和强度状况,以及所处地形和地质环境。在治理软岩坡体过程中,拆除常用于大块岩体崩落和崩台,也可以用于底部岩石的加固。加固的方法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包括嵌岩、预应力锚杆和注浆等技术,强化岩体、抗裂缝和支撑整个斜坡。而削除方法主要用于削减整个斜坡、减轻荷载和减少滑坡裂缝面积等。

2. 监测措施

软岩坡体的防护过程中,监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岩体的初期识别、测量和监测开始。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如雷达、GPS、倾角计、振动监测设备等。

监测频率应与岩石变形和崩塑的频率相对应。当然,监测范围也应包括到潜在的变形区域。在介入式监测中,通过利用钻杆将传感器和仪器部署在岩石中,以获取高质量数据。而非接触式监测则是将传感器与其他设备连接以便远程数据采集。这些监测设备可以实时地检测到潜在的岩体变形,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不同岩体的位置、大小和危险等级。

3. 技术研究

软岩坡体防护还需要大量的技术研究,以便在防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提出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其中,围岩壳和胶结强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胶结强化是无损伤的软岩坡体处理技术,具有恢复岩石强度和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技术,如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平台支撑等技术的联合使用,以增加防护效果。此外,还需要研究防护措施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以便形成长效的防护体系。

对于软岩坡体的防护措施,需要进行多学科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设备来发现崩塑和滑坡等危险现象,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在研究防护措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岩石力学和工程力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寻求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重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借鉴和数据反馈,以不断完善软岩坡体的防护理论和实践。

四、 结论

软岩坡体是一种岩石结构较为松散,力学特性较为复杂的类型,其在工程施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确保软岩坡体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必须进行科学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护措施的研究。

稳定性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软岩坡体的力学性质、岩体结构和岩体变形特性等因素。首先,需要掌握软岩坡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软岩坡体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其次,需要进行岩体结构分析,了解软岩坡体内部的岩体结构和岩层联系情况,为评价软岩坡体的稳定性提供依据。最后,需要了解软岩坡体的变形特性,特别是岩体和地表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软岩坡体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护措施的研究则需要采用科学的治理措施、监测和技术手段。治理措施包括防护网的设置、松散区域的回填和加固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软岩坡体的稳定性。监测方面,需要在软岩坡体的不同位置安装传感器进行数据收集,以便及时掌握软岩坡体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技术手段上,需要研究软岩坡体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治理技术等,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软岩坡体的施工管理和维护。

综上所述,稳定性评价和防护措施的研究是科学管理软岩坡体的关键,可以保证施工中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在对极易滑坡的软岩坡体进行处理时,应当谨慎处理,既要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也要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丁秀丽,付敬,刘建,等.软硬互层边坡岩体的蠕变特性研究及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9):3410-3418.

[2]周翠英,邓毅梅,谭祥韶,等.饱水软岩力学性质软化的试验研究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33-38.

[3]杨旭,周翠英,刘镇,等.华南典型巨厚层红层软岩边坡降雨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3):54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