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9
/ 2

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陈明辉

身份证号:430581199206150896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原理的分析,总结了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希望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市政道路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和生活质量。而沉降段是道路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地质条件、设计不当等。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和处理沉降段问题成为了市政道路施工领域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面临一些挑战,如施工周期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等。而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关键要素

1.1基础处理与加固

基础处理与加固在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前,需要对沉降段的基础进行充分的处理和加固,以确保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首先,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沉降段,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土体固化、加密和加固桩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有效排除地下水,减少沉降的可能性。其次,在基础处理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填充和加固。常见的材料包括砂土、石子、碎石等,它们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基础处理和加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施工规范和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此外,还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控制,并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以确保施工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1.2路面材料与结构

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用于解决市政道路工程中常见的沉降问题。它涉及到路面材料的选择和路面结构的设计,以确保道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优良的状况。在选择路面材料方面,我们需要考虑交通流量、道路设计速度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合适的路面材料,如沥青、水泥混凝土和石料等,在保证路面平坦度和减少噪音方面具有卓越的表现。对于需要承受重载的道路,水泥混凝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卓越的刚性和耐久性。另外,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还需要重视路面结构的设计。通常情况下,路面结构包括基层、中间层和面层。基层是承受来自路基的荷载传递的关键层,中间层用于增加路面的承载能力和均布荷载能力,而面层则是直接接触车辆轮胎的层面,需要具备良好的摩擦性和平滑度。总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通过合适的路面材料选择和精心设计的路面结构,确保道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和安全。这将为市政道路工程提供可靠的基础,并为行车提供更舒适、安全和畅快的体验。

2.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原理

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是一种针对沉降段问题的专门技术,旨在提高道路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路基基础处理:通过对沉降段路基进行全面的基础处理,包括土质改良、加固和夯实等措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2)路面材料选择:在沉降段路面施工中,选用高质量的路面材料,如高强度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以保证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3)施工工艺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包括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监督等环节,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4)管理和维护: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后,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处理路面损坏、渗水等问题,以保障道路的正常使用。

3.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3.1土体加固技术

土体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土体加固技术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增加其强度和稳定性,以减少或消除沉降段的沉降量,从而保证道路的平整度和使用性能。常见的土体加固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灌浆技术:通过将特殊材料注入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灌浆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土体,如黏土、砂土等。(2)桩基加固技术:在沉降段下方设置桩基,将荷载通过桩基传递到较深的土层中,减少荷载对路基土体的压实。桩基可以采用钢管桩、钢筋混凝土桩等形式。(3)加固网格技术:在土体表面或土体内部设置加固网格,通过网格的强度和稳定性来增加土体的整体强度。加固网格通常由钢筋或合成纤维材料制成。(4)土体冻结技术:在沉降段土体中注入冷却剂,使土体冻结,形成冻结土体墙或冻结柱,从而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含水量较高的土体。通过应用以上土体加固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沉降量,提高道路的平整度和使用性能。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土体加固技术进行施工。

3.2底部支撑结构施工

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的底部支撑结构设计是为了解决沉降问题以及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承载能力。在沉降段路基路面的设计中,常见的底部支撑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加固基础:对于沉降段路基,可以通过加固路基的基础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使用钢筋混凝土板桩、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形式来加固基础。(2)地基处理:通过对沉降段路基下方土壤进行处理,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挤密、加固土壤、地下注浆等。(3)路面结构设计:在沉降段路面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路面的平整度和承载能力。常见的路面结构设计包括采用厚度适当的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及设置合适的路面排水系统。(4)支护结构:对于沉降段路基的边坡或者陡坡部分,需要设置合适的支护结构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常见的支护结构包括挡土墙、钢筋混凝土喷射桩等。在底部支撑结构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沉降情况和交通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监测和维护措施,以及及时采取修复措施,确保沉降段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3.3压力平衡

在市政道路沉降段的路基和路面设计中,保持压力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路基和路面的压力不平衡,可能会导致路面下沉、塌陷或破损,影响道路的使用和安全。为了实现压力平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固路基:对于沉降段路基,可以通过加固路基的基础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壤、挤密等,以提高路基的抗沉降能力,从而平衡路基的压力分布。(2)路面结构设计:在路面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路面的平整度和承载能力。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路面厚度,以及采用适当的路面排水系统,可以保持路面的稳定性和平衡压力分布。(3)边坡支护:对于沉降段路基的边坡或陡坡部分,需要设置合适的支护结构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合理设计挡土墙、喷射桩等支护结构,能够平衡边坡的压力分布,防止边坡滑动或坍塌。在进行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沉降情况、交通要求等因素,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压力平衡,保证道路的安全和可靠使用。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及时采取修复措施,以保持压力平衡的状态。

3.3桩承式施工

桩承式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的设计思路是在沉降风险较大的路段,通过设置桩基础来增加路基的承载能力,减小路面的变形和沉降。桩基础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桩,如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钢管桩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桩基础形式。在桩基础设置完成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土工格室加固、地基加固灌浆等。在路基处理完成后,进行路面的铺设,通常采用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路面设计时,需要考虑桩基础的位置和布置,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桩承式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地质条件较差或存在沉降风险的路段的路基和路面稳定性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4修复性施工技术

在市政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的修复性施工中,常用的方法和工艺有以下几种:(1)桩基础加固:通过在沉降段路基中设置桩基础,以增加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桩基础形式。(2)地基加固灌浆:通过在路基土中注入特殊的灌浆材料,如水泥浆、聚氨酯浆等,来加固地基土,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3)土工格室加固:在路基土中设置土工格室,利用格室的刚性和隔离作用,分散荷载并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4)路面修复:针对沉降段路面的损坏和变形,进行路面的修复工作。这可以采用局部修补、翻新、重铺等方法,使路面恢复平整和耐久性。(5)监测与维护:在修复性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沉降段路基路面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定期进行维护和养护工作,保持路基路面的良好状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修复性施工方法和工艺,并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组织,以确保修复效果和施工质量。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期控制。

  1. 结语

总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沉降段道路的问题,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进行施工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道路的功能和使用寿命,提高道路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控制。同时,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秦学斌.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J].砖瓦世界,2022(23):49-51.

[2]李伟.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2(2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