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8
/ 3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

张力峰

南京市第二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安全技术作为非常重要的结构组成,通过将安全技术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在确保电子信息工程安全的基础上,又能够实现各个系统的安全控制,避免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各种问题。为了能够对安全技术的应用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提供帮助。在探讨电子信息工程内涵的同时,论述了电子信息工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且对常见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全面探究,希望通过本案的论述后,能够给该领域的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问题;安全技术

引言

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安全技术起着关键作用,以确保开放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并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应用这些安全技术,并结合维护最新的安全更新和最佳实践,电子信息工程可以提高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被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1电子信息工程

通过互联网层面的技术,如网络协议,将数字信号分组并传输到目标位置。这些网络协议确保了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和顺序交付,提供了传输的稳定性。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或网络拥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错误的产生。为了降低错误率,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从而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数据筛查和分析也是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传输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或错误,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这可以包括对数据包进行校验和检查,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分析,以及使用网络安全技术来检测和应对潜在的威胁和攻击。

2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2.1人员问题

有意人为因素主要指故意进行的网络攻击或有意识地泄露网络信息。这些行为可能是出于恶意、追求经济利益、竞争对手的攻击、政治目的或个人满足等动机。有意的网络攻击包括黑客入侵、拒绝服务攻击、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行为。攻击者可能试图窃取敏感信息、破坏系统功能、篡改数据或进行其他恶意活动。有意泄露网络信息可能会导致敏感数据的暴露,如个人身份信息、商业机密、财务数据等。这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造成损失,例如财务损失、声誉损害或国家安全威胁。无意人为因素是指不经意地或由于疏忽、疲劳、培训不足等造成的安全问题。或是不正确地处理和储存数据可能导致数据泄露、丢失或被篡改。

2.2网络病毒侵袭问题

木马病毒是一种隐藏在合法程序或文件中的恶意软件。一旦感染了计算机,木马病毒可以在后台执行各种恶意活动,例如监视用户操作、窃取敏感信息、损坏系统文件或远程控制受感染的计算机。木马病毒通常通过网络传播,例如通过电子邮件附件、恶意下载或漏洞利用等方式。木马病毒的复制能力强,可以自行复制并传播到其他计算机或网络节点,从而迅速扩散。它可以利用系统漏洞、弱密码、未及时更新的软件或未经授权的文件共享等方式感染其他计算机。木马病毒的存在会严重干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破坏系统程序的启动,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或系统性能下降。此外,木马病毒还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如窃取个人隐私信息、非法访问账户或网络攻击[1]

2.3网络自身局限性

网络的自身局限性是一个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安全问题。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这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财产损失。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的威胁。这可能导致身份盗窃、财务损失或声誉破坏等问题。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包括虚假广告、虚假产品宣传和虚假信息发布等。这可能误导用户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财产损失或购买低质量或危险的产品和服务。用户在浏览和使用网络时要保持警惕,注意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切实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3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1 加密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加密技术应用在很多方面。首先,加密技术可用于保护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加密传输的数据,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从而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其次,加密技术可以用于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敏感信息或资源。例如,使用公钥加密技术进行身份验证和数字签名,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加密技术可应用于保护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或云存储中的数据。通过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即使数据被盗或泄露,也无法读取其中的内容。加密技术在提高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保护传输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之一,能够有效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安全[2]

3.2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威胁的影响。它通过建立一道隔离屏障,监控和控制网络流量,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以确保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通过配置访问控制规则,控制和限制网络流量的进出。它可以基于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信息对网络通信进行过滤和管理,只允许符合规则的合法流量通过,阻止潜在的恶意流量进入内部网络。些高级防火墙还具备入侵检测和防御功能,可以监控网络流量,检测和阻止潜在的入侵行为,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护。通过防火墙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外部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隔离在外,阻止潜在的威胁进入内部网络,提供更高的网络安全性。

3.3 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入侵检测技术旨在检测网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行为,以及对网络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恶意活动。它可以自动地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事件日志等数据,识别潜在的入侵行为,并提供及时的警报和响应。入侵检测系统会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等数据,建立正常行为的基准模型。一旦检测到与该模型不符的异常行为,例如异常的数据流量、异常的系统访问模式等,就会触发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入侵检测系统采用行为分析和异常检测技术,通过学习和分析网络中的正常行为模式,发现潜在的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出新型的攻击行为,即使是之前未知的攻击也能够进行检测。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管理员或安全团队发生了异常行为或可能的攻击。同时,它还可以采取自动响应措施,如阻断网络连接、禁止访问等,以防止进一步的威胁扩散。

3.4 认证技术的应用

认证技术可以通过各种算法和机制,对传输或存储的信息进行完整性校验,以确定信息是否被第三方篡改或修改。常见的方法包括消息摘要算法和数字签名等,通过对信息进行摘要或签名生成认证数据,然后验证接收到的信息是否与认证数据一致,以判断信息的完整性。认证技术可用于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保密性。通过身份认证后,用户可以使用相应的密钥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操作,只有具有合法身份的用户才能成功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认证技术还可以用于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确定其访问和操作权限。只有经过身份认证并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特定的信息资源,从而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过认证技术的应用,可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篡改和盗取。同时,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可以控制合法用户的访问和操作范围,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信息泄露[3]

4 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质量的方案

4.1 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建立

管理系统可以对信息安全技术实现科学系统的规范化管理。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的具体项目为提升整体建设质量,对电子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提升,确保最终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效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形成系统的管理认知,确保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效果。从实际的建设情况来看,一定要保证管理系统的系统性和精确性,充分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优势,保证技术的稳定可靠。比如,信息工程信息传输的环节中,时刻做好信息的加密处理工作。在维持有效信息传输安全性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文件盗取的现象。盗取人员缺乏密钥,因此无法获取其中的实际有效信息,进而确保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4]

4.2 信息安全服务水平的提升

当前国内的电子信息工程就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风险。从根本的原因来看,主要是信息安全技术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并未达到较高的水准。个别电子信息工程内部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备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很难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优势。结合以上现象要求电子信息工程部门应该成立专业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部门。从实际的情况出发,确保其中的各项核心内容。以此为基础选择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技术的应用和电子信息工程之间的匹配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发挥网络平台发布安全管理信息的作用,确保工程建设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安全技术。其中涵盖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告等各项内容。充分发挥安全防护软件保护平台的优势,工作人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只有落实建设人员的实施沟通,有针对性地展开安全隐患的排除工作,才能够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效果。以上的各种操作方式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完全地融入信息工程的不同工作环节中,从源头上保证了信息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3 信息安全技术的定期优化升级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除了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之外,还涵盖了网络入侵等不安全技术水平。如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没有超出一定的标准,会给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环节中,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及时优化信息安全技术内容,全面提升信息安全的技术管理水平,确保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质量和效果。在此环节中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各项应用原则,实现安全防护软件的更新。此外,结合硬件设备的状态,工作人员要对相应的内容展开定期检查,确保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能够达到最高的标准。如果设备内部存在问题,应当在较短的时间内展开设备的维护工作。及时更换老化设备,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的内容[5]

4.4规范化硬件系统的建立

在硬件系统建设的环节中,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决定最终的硬件配置情况,建立起设备配置和信息传输效率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稳定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载体。如果硬件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故障,不管是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内容还是软件的实施情况,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环节中,以标准水平做好硬件设备运行状态的控制工作,提升网络线路的稳定性,消除线路老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只有借助科学稳定的网络线路布置规划才可以确保网络系统的运行稳定,为信息安全技术的推广和落实提供良好的生态。当前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认识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当前的发展内容,确保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安全。

4.5网络环境的优化

从网关技术的安全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当前共享上网的环境进行优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黑客以及与之相关的不明病毒对我们的互联网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诈骗。不法分子使用用户的账号进行互联网访问,安全网卡能够将这些不良信息进行截取。从源头上阻断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切断病毒的源头,清晰展现出网络异常状况,反映当前的网络安全状态。如果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安全网卡会在第一时间触发封锁机制,对病毒进行扫描和查杀。同时也会向使用者发出系统警告,提升局域网内部的安全防护效果。所以,安全网卡能够隔绝大多数的不良信息传播。但是网络病毒也会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变化呈现出全新的态势。借助不同的网络载体,网络病毒多渠道展开攻击。在上网环境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有系统完备的网关算法,为病毒的防御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结合安全策略的具体内容,及时划分网络内部的形式特征。有效控制安全策略和报文情况,在规定的设置中形成稳定的条件,进而达到病毒阻止的目的,避免出现严重的黑客入侵现象。所设的安全策略应该包括安全域的创建和内部各种接口的配置,确保对象内容与当前的业务范围相融合。

5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前景

5.1智能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融入计算机基础,能够形成稳定系统的网络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设备的智能化操作水平,这也是目前智能化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按照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推动工业生命工程的快速发展。所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它能够全面展现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态。

5.2网络化技术

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充分融合,可以实现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方位提升,落实未来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库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行业的内容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特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实现不同利益共同体内部的信息分享。网络技术为不同行业带来切实有效的协助,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5.3数字化技术

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充分融合,可以展现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特征,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在互联网技术逐步发展和壮大的背景下,不同领域内部的形态特征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状态。为了简化当前的各种操作形式,要发挥电子信息在不同行业中的作用,实现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6]

5.4光电子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整体方向。虽然已经多次尝试,效果也大体上满足当前的发展水平。但也要通过系统的完善和升级,才可以展现出新技术的价值。从国内的研究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经转向了光电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只有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同步发展,确保双方功能的匹配和协调,才能够为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 结语

总之在我国社会发展,计算机电子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产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而言,在实践阶段中要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保障电子信息工程运行的稳定性。本文分析对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安全技术策略,往后还要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采用更为有效快捷的安全控制方案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效率,从而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郭鹏.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其安全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9):9-10.

[2]杨雨桥,赵博,王宇洋,王进杰,向云帆.浅析电子信息工程在硬件安全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2(07):60-63.

[3]张超.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其安全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07):14-15.

[4]齐邦强.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与解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19):197-198+201.

[5]成庆坤.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与安全探讨[J].数码设计,2018,7(01):10+26.

[6]周博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安全管理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1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