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电梯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3
/ 2

城市轨道交通电梯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潘岳魁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在轨道交通工程中,电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电梯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单位应当结合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结合精细化的管控措施,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分析电梯安全事故连锁理论,其次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电梯安全管理,从而提高电梯安全与维修保养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轨道交通;电梯安全;管理

引言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之一,轨道交通领域电梯采购、维保及更新改造项目多,金额超大,为电梯制造商、电梯维保单位带来更多机会。电梯作为一种高精密度的运输工具,由许多零部件组成,因此,存在发生故障和危险的可能性。当电梯发生故障,造成安全事故时,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除此之外,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责任划分以及安全监管部门的能力,经常会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从而使政府的公信力受损。因此,在电梯设备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降低设备事故率,这不仅是降低人民财产损失、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电梯安全事故连锁理论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根据海因里希理论分析,电梯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电梯的不安全状态和人员的不安全使用所导致,想要电梯安全平稳地运行,重点需要改善这两点,对于电梯的不安全状态,涉及电梯的制造、安装和维保环节,往往存在不科学的改动和不合规的维修,导致电梯发生安全事故,在这一环节中,国家监管部门需加强相关法律、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改进。另一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使用电梯人员安全意识教育以及使用单位对电梯的管理相对较为薄弱,其责任主体为使用单位和个人。不管事故地发生原因什么,溯其根源还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不良环境诱发了人的缺点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人和环境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城市轨道交通电梯安全管理

2.1落实定期检查,做好运维管理

当前在对电梯设备实施安全检查管控的过程中,运维人员需要对电梯在运行期间所存在的故障隐患问题进行实时、高效地分析,做到事前管控、事前预防。运维人员需要严格参照电梯规格,加强安全管控,并且相关业主单位以及检修单位也需要加强对维修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更多时代前沿性的维修知识、维修技能。其次,运维人员、检测人员也需要严格参照电梯保养说明书以及技术管理规则、管理规划,完成对电梯的检修和管控,确保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能够正常、高效地进行。此外,在检修电梯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开展顶层设计。相互配合,对其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实时、高效地分析,并且服从管理人员的综合调配,在检修过程中设置好警示牌,避免在检修期间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在检测电梯的过程中,检修人员需要对以下几类安全性能进行重点管控,首先需要对门锁位置进行细致高效地检查,检测人员需要对每一层楼的门锁进行审核评估,对其中的螺母松动以及门锁位置失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其次在检修期间还需要对电梯的安全动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判断,对其中潜在的电梯运行故障问题、隐患问题进行识别评估,在安全检测过程中做好安全开关核查工作,确保开关的运作更加安全可靠。

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明确相关责任主体,才能使制造、维保、使用和监管部门各司其职。随着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实施,各方面技术规范的完善,电梯的安全管理逐渐呈现良性转变。但是,电梯行业发展迅速,相关法规以及技术规范存在滞后性,有些规范已经不适用于现如今的电梯发展形势;而且电梯种类越来越多,出现了有些种类未被法规所规范,为了使法规和技术规范配合紧密、与时俱进,就要及时地对法规和标准等进行修改,完善安全技术规范,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2.3加强电梯安全知识的宣传推广

在电梯安全管理过程中,各主体单位、用户均应当全方位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因此实施常态化、定向化的安全宣传、安全管控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电梯安全管理期间,除了实施监管、使用、维护管理之外,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渗透、宣传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机构应当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完善相应的宣传法律法规,对相关安全知识以及正反面案例进行讲解渗透,使得管理者、使用者、维修人员均能够引起对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电梯管理人员也需要得到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能够对电梯开启以及停梯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并掌握对电梯被困人员的救助方法,排除简单的电梯故障问题,并且在应急状态下实现对电梯故障科学有效地处理。除此之外,乘客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参照相应的乘梯规范标准,文明科学地使用电梯。

2.4建立健全电梯维保人员对运行电梯的检查制度

电梯维保人员要定期对电梯的运行状况进行巡视和检查,及时查找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于电梯设备,要开展细致的安全检查工作,按照电梯维保规程、安全技术规范,对电梯进行例行的安全检查,最大限度减少或者降低电梯出现故障的概率,确保电梯各方面安全性能都能够符合使用的需求,各项功能都处于完备的状态。

2.5加强对“人”的管理和培训

根据海因里希理论,电梯出现安全事故本质上还是电梯处于不安全状态所致,对于我们常见的电梯内打闹、货梯客用以及扒、挡、撞击层(轿)门等都可以归类为电梯的不安全状态,纠其背后的根源,我们可以得到人的使用能力和管理缺陷是更深层次的原因。纵观电梯事故案例分析,由于使用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电梯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在电梯安全事故中占有重要比例,因此,对于使用人员安全使用电梯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其电梯使用规范和电梯应急自救的能力,即使被困电梯,紧急停止运行后,能够充分认识到,电梯还有好几套可靠周密的保护装置来保护乘客的安全,从心理上消除对电梯的恐惧。突然停梯的原因有很多种,在不知道原因之前,任何自己设法逃离的行为都是冒险举动。如果长时间被困,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镇定,保存体力,等待救援。除此之外,对于电梯维保人员、管理人员更是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使得电梯处于不安全初始状态就能被发现和改变。

结语

总之,在电梯安全管理过程中,结合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优化维修保养策略是必不可少的,相关业主单位、责任单位应当明确各项管理规程、管理标准,结合行之有效的检修流程以及检修策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希望能利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交通进步,便利人们出行,有益于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霍德隆.城市轨道交通电扶梯的安全与预防[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30(10):140-141.

[2]郑燕亮.城市轨道交通电扶梯的安全与预防[J].工程技术,2016,8(10):204.

[3]宁博,贺明侠.城市轨道交通电梯安装质量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2016,8(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