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的原则与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刍议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的原则与方法

茹晴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  江苏省  215000

摘 要

音乐是一种社会审美的主观反映,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使人忘却忧愁,净化心灵。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论著《礼记·乐记》中有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1]即强调了音乐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中音乐依然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亦承担着幼儿美育教育与艺术审美塑造的重要责任,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个体更是集体,在教学工作中所需关注的问题亦要更加全面。

关键词:音乐集体教学;幼儿心理;参与形式

一、根据幼儿心理发展培养兴趣

1.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的思维发展过程是由具备知觉到具体形象,从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再从抽象化为辩证。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延伸的同时,又是下一阶段的起点,因而需要时刻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即对当下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关注的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按教育学制的划分,3—7岁的幼儿处于学前期,在这一时期的幼儿逐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尝试探索周围环境,并且其身体和语言能力也在快速发展,能够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以及用语言完整的表述出自己的意图。因此,处在学前期的幼儿是展开音乐启蒙教育的黄金时期。舒曼、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等许多著名音乐家也是在此阶段展开了音乐学习。

2.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种富含情感的志趣活动,对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日常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这项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上文中提出3—7岁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为游戏活动,教育者在进行音乐教育时便可以从此方面入手,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好玩耍的天性,巧妙的将游戏和音乐相结合,使其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产生兴趣。当然在此离不开教育者合理的介入与引导以保证兴趣的产生和教育的作用。一旦幼儿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去诱导他们自觉自发的学习音乐,并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能够使之获得成就感与愉悦的心情,这种情感会形成新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会提出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故而,当其身边的伙伴或同学产生上述所说的情感时,便会引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在此时教育者加强引导,便能将这种好奇心化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这种热情如爬山虎一般悄然蔓延,满布绿茵。

二、教育原则

(1)适宜性原则,即教育者在设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时,能够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个体发展水平以及自身情感需要,使用最适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可以通过一定努力来达成。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幼儿的不理解、不熟悉,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因此,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变通,不要一味照搬书本,默守陈规,可以适当借鉴其它教学活动,转换教学模式和角色,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自己所教授的幼儿的特点与实际需要。

(2)渗透性原则,所谓渗透,一是指教学活动要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保育为主,保教结合;二是指各课程内容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能孤立进行。例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勇于展示自我及相互合作等目标,适时的为他们创造机会和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发言、创作,并与同学或教师一起完成表演后及时的给予支持和鼓励。

3)发展性原则,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多样且长远发展的途径,即除了知识层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个人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加入经典的爱国歌曲,使幼儿通过《长江之歌》领略祖国山河的惊涛气概与春潮风采,通过《我的祖国》感受祖国大河波浪宽、稻花香两岸的繁荣局面。

三、教学方式

1.树立教学理念

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创办安徽公学时提出三个建校目标,一是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二是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义;三是处事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2]即便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陶行知教育观念仍具有普遍意义,并对当代教育者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其教育理念落实到音乐教学中就是要求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专业水平和文学修养等。只有教育者本身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学生才会对其产生信任崇拜之情。例如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育者只要求学生会唱会弹,而自己却无法完成一个优秀的演示,自然而然使学生对教育者的能力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对待音乐课的态度也会散漫,幼儿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陶行知在其所著的《教育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与先生应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

2.营造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开放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我们多数人的幼时,都曾记得教师说过 “抱臂坐好,保持安静”以及“教室中要安静到落针可闻”这样类似的要求,这样确实保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可与此同时也束缚住了幼儿的双手,束缚住了幼儿的嘴巴,更是束缚住了幼儿的创造力与表现力。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念中尤为强调的就是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3]“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传统理论已不能让幼儿很好的去紧随多元化的社会,当代的教育应当具备开放性与包容性,尤其是针对音乐课这样必须具备感性和浪漫的实施美育教育的人文学科。

3.运用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应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手段,既保证幼儿在学习中切实的获取知识,又能使他们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由瑞士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就十分强调体态律动,他认为音乐是动的艺术,要通过肢体的律动去感受音乐节奏与旋律,在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用走的方式表现缓慢的节奏,用跑步的方式体现急促的节奏,用轻跳来感受音乐中的跳音,学习节拍时用鼓掌的轻重来感受不同拍子的强弱变化,使幼儿们通过身体与音乐融合的方式去感受旋律中的情感与美妙,并且可以使全班的孩子们都能参与其中收获快乐。

综上所述,在音乐集体教学工作中所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幼儿学习音乐,更是对幼儿心理状态、身体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整体评价。同时,判断集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绝不仅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那般简单,教师积极地授课状态以及合理科学的有效互动始终不容忽视。既要把握幼儿的“共性”,又要看到他们的“个性”,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及“有温度”的教学情感才能使集体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并使幼儿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上对音乐保持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晨.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

[2]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3)

[3]戚泰富,赵妙珍,邓军.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J].上海教育.2000(6)


[1] 张晨.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

[2]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3)

[3]戚泰富,赵妙珍,邓军.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J].上海教育.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