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病害处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隧道施工病害处治

李振龙

云南阳光道桥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101

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的剧增,隧道也不再像之前设计的少,施工量也少,随着隧道的增多各种问题也随之凸显,这里就以隧道施工隧道塌方在施工塌来研究探讨,讲述我所经历过的坍方及处治办法,由于2018年8月,正值雨季,山体富水,负责管辖的一个隧道发生了塌方,及时组织大家一起现场踏勘,查看坍方具体情况,查找塌方原因,隧道开挖时,导致塌方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自然因素,即地质状态、受力状态、地下水变化等;二是人为因素,即不适当的设计,或不适当的施工作业方法等,由于塌方往任会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很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尽量注意排除会导致塌方的各种因素,尽可能避免塌方的发生,通过现场查看发现该隧道不但洞内产生了塌方,洞外已经导致冒顶,经现分析原因,确定了处治方案。

该隧道工程概况为分离式隧道,右幅起止点桩号为K20+687ZK21+220,右幅全长533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00.800m;左幅起止点桩号为ZK20+687ZK21+190,左幅全长503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03.060m;左右幅隧道单幅累计总长1036m,坍塌段埋深约28m,隧道施工后拱顶埋深约20m;工程区属构造侵蚀、剥蚀高中山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岩体破碎~较破碎,海拔高程介于1620~1735m之间,相对高差约115m。

初支坍塌冒顶段基本概况:初支坍塌冒顶段位于该隧道出口左幅ZK21+133.8ZK21+136段,坍塌段距离隧道出口54m, 距二衬1.6m,距掌子面53m,围岩等及为Ⅴ级,隧道围岩以中风化页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层状结构,物探电阻率200Ω.m左右,属相对高阻区;岩体寡水性较弱,开挖后可能存在较小量的滴水现象。隧道开挖方法为钻爆法,开挖方式为3台阶式,隧道支护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和施工;超前支护采用单层Ф42*4mm*45根注浆小导管、设计衬砌类型为SF5a,初期支护Ф25中空注浆锚杆L=300cm,间距100*60cmC25喷射混凝土厚25cm, Ф8HPB钢筋网15*15cmI18钢拱架,间距60cm预留变形量15cm,防水层采用400g/m2土工布及PVC防水板,二次衬砌为厚50cmC30防水钢筋混凝土村砌具体采用型号为I18的工字钢作为初期支护的拱架,锁脚锚杆为Ф42*4.5m*16根。该隧道左幅掌子面桩号:ZK21+082.8(完成97.2m),二衬施工桩号:ZK21+137.6(完成52.4m),仰拱施工桩号ZK21+098(完成92m),仰拱距掌子面15.2m,二衬距掌子面54.8m。

隧道塌方现场情况塌方发生在ZK21+133.8~ZK21+136段,属隧道洞口段。2018年8月13日下午左幅ZK21+134.4~ZK21+133.58(V级围岩,衬砌类型sf5a)两榀I18工字钢换拱及支护,于2018年8月14日早上7点52分在换拱ZK21+133.8~ZK21+136段时(V级围岩,衬砌类型SF5a)出现初支垮塌现象,塌方开始时,距挖掌子面53m处右侧初支钢拱架部分被破坏,拱顶不断有坍塌石落入洞内;现场及时疏散人员,人员设备未造成伤亡,塌方20分钟后,在距离开挖掌子面53m处上导2榀初期支护所立工字钢拱架全部损坏,出现一个面积为53m的洞并有扩大趋势,拱顶上方石继续向洞内掉落,逐渐在洞内形成一个锥形体;塌方30分钟后,洞内完全被一个锥形塌体覆盖。此时,塌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经粗略估算,塌方方量为500m3

与此同时,由于隧道为冒顶塌方,故地表上方出现了一个11*5*20的漏斗形大坑,且坑体周围边坡不稳定。

塌方主要原因分析:该段地处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属浅埋地段(此段图纸埋深28m,洞身开挖后为20m)坍塌段岩体为强~全风化页岩,属软岩,呈薄层状,节理裂隙发育密集、裂隙间夹软弱层,层间结合较差,山体表层自稳能力差受季节性降水下渗影响,页岩育水易软化失稳,自身稳定性遭到破坏,岩体内部应力增大,遂对初支结构压力也随之增大。塌方处拱顶地表地处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穿冲沟的堆积体,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在软弱结构面发育,泥质充填物过多,产生了坍塌。11号~14号降雨量增多,通村道路一根Ф40的圆管涵的水未作引排,直接流入拱顶地表土体。坍塌段于早于确认换拱方案,换拱缓慢,换拱施工严重滞后,在此期间未对换拱段进行临时支撑。从力角度考虑,由于洞口段的开挖破坏了原有山体或周围围岩的稳定,使隧道上端围岩内部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原有的应力平衡被打破,加之围岩内部存在裂隙水作用,水减少了土石间的摩擦系数,增大了轴向力,加剧了围岩的变形。几个综合作用,致使隧道上方岩体失稳,造成塌方。

综合处治方案如下:施工现场

为确保安全,塌方段洞外地表采用塑料布临时覆盖,防止雨水及及地表水进入; 修复塌方段通村老路疏通地表水,修复边沟,恢复水系,将涵管改移到线外,保持排水通畅,混凝土硬化老路路面;在洞内稳定时,通过洞内外观察,超前地质预报长、短结合,掌子面超前探孔等综合确定评估后在确定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清理完塌方,在掌子面反压回填土,对洞内塌方土体采取挂钢筋网后喷射混凝土防护;洞内操作平台用沙袋进行堆垒; 隧道内塌方段采用超前管棚配合双层小导管注浆,超前管棚采用Φ108*6mm*15m,热轧无缝钢管,间距40cm,打设在拱顶150度角度范围。管内放置由Φ22*4主筋制作的钢筋笼后注浆,注浆压力压力1-1.5MPa;超前小导管采用间距30cmΦ42*4mm*4.5m双层打设,第一层10-15度角打设,第二层35-45度角打设,2榀一个循环施作,浆液均采用水灰比: 1: 1水泥浆,待注浆形成强度再开挖掘进;开挖方法采用3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初期支护采用22b工字钢,间距50cm,锁脚锚杆由设计8根变更为16根,喷射混凝土由27cm变更为30cm,径向锚杆Φ42*3.5mm*4.5m打设; 隧检单位及施工单位加强监控量测,出现异常及时上报进行调整;及时施作二衬,处理段(15m)二衬施作不得低于两次;管棚通过后再浇一模,确定安全后,采用黏土回填地表坑洞封水;通过严格按方案施工洞内外塌方得到了解决。

在今后的施工中应该汲取教训,认真分析该事件,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隧道塌方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在掘进到不良地质围岩破碎地段,应采取法。“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围岩及支护的稳定,并应做好下列工作,防止塌方的发生:全面了解设计提供的地质状况,并及时与现场实际情况对比,明白设计意图。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发现开挖面前方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应及时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软弱围岩、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应采取正确的开抗方法及有效的支护手段。为防止隧道塌方,隧道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根据喷锚构筑法的基本要求进行开挖,合理选定开挖方法,同时采用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在开挖过程中,发现任何特殊情况发生时,应暂停施工,待处理后方可继续掘进。初期支护,必须及时施作并保证质量,在特殊情况下,应采取特殊的支护措施。二次衬砌不得严重滞后初期支护,在软弱围岩地段宜紧跟开挖,级围岩中,应根据量测结果确定最佳施作时间。认真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并及时反馈量测资料,指导施工。为防止隧道塌方,施工现场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开挖方法及支护形式。认真进行支护作业,确保支护参数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土质类塌方的围岩级别一般为-级,隧道的围岩以土质或风化岩石为主,塌体呈土状,含有大量的黏土、砂质士(≥70%)及少量的石屑和孤石,塌方范围以外的未塌部分呈相对不稳定状态,塌方规模一般较大,主要为大型和特大型塌方。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土质隧道塌方不宜采用清渣的方式处理。土质隧道塌方可采用注浆加管棚的处理方法,注浆可视塌体中土质(或砂)的颗粒大小分别采用渗透注浆或劈裂注浆。場方地段的衬砌,应视塌方的大小和地质情况,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架混凝土子以加强。衬砌完成后,应及时施作护拱和回填。当塌六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满;当塌穴较大时,可先用浆砌片石回填一定厚度,再采取黏土回填封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