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蔡杏贤

昆明市延安医院呈贡医院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 单位所在省市:云南省昆明市 单位邮编:650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采取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02月-2023年0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病人,搜集病人的一般资料以及住院资料,总结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本次实验共纳入100例骨科病人,住院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有28例(28.00%,28/100);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的年龄、骨折部位、凝血功能以及卧床时间有关,与病人的性别无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的年龄、骨折部位、凝血功能以及卧床时间有关,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不采取任何抗凝防护措施下,骨折患者经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DVT发生率高达57%和85%。四肢骨折患者一般因跌倒、重物撞击等导致,由于手术治疗后静脉回流受阻,患肢创口出现渗血、渗液,活动障碍,需长期卧床静养等原因,易诱发肢体肿胀等症状,且DVT发生率超过44%,成为骨科患者发生DVT比例最高的疾病,若治疗不当极易致残、引发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本研究探讨四肢骨折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实施护理对策提供理论支持,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02月-2023年0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病人,其中男性病人58例、女性病人42例,年龄在34-76岁,平均年龄为(55.46±1.43)岁。手术病人69例、非手术病人31例;股骨骨折37例、锁骨骨折17例、尺骨骨折14例、桡骨骨折12、胫骨骨折12例、腓骨骨折8例。

1.2方法

对所有纳入本次实验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搜集病人的一般资料以及住院资料,总结分析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的数据采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对数据进行检验。检验后,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本次实验共纳入100例骨科病人,住院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有28例(28.00%,28/100)。

2.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分析可知,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的年龄、骨折部位、凝血功能以及卧床时间有关,与病人的性别无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n,%)

因素

n

发生

未发生

X²/t

P

性别

58

15(25.86)

43(74.14)

1.356

0.539

42

12(28.57)

30(71.43)

年龄

≥50

52

9(17.31)

43(82.69)

6.584

0.016

<50

48

19(39.58)

29(60.42)

骨折部位

上肢

43

7(16.28)

36(83.72)

7.154

0.023

下肢

57

21(36.84)

36(63.16)

凝血功能

正常

59

9(15.25)

50(84.75)

7.528

0.017

异常

41

19(46.34)

22(53.66)

卧床时间

<7d

35

6(17.14)

29(82.86)

7.957

0.027

≥7d

65

22(33.85)

43(66.15)

3讨论

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出现血管曲张、硬化风险概率增加,血管壁弹性减弱, 致使血流减缓,最终造成血栓发生率升高,同时,年龄>60岁四肢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概率升高,极易加剧血管硬化或曲张。

①密切观察:加强护理巡视,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早期症状。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下肢周径,如有下肢疼痛、皮下瘀点、肿胀及皮温下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医生。给予患者穿着减压弹力袜,利于下肢静脉回流,护理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弹力袜的松紧度及肢体末端循环情况,防止弹力袜折叠。②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认知度,详细讲解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危害性、相关风险因素,使患者明确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的重要性[1]。讲解下肢静脉血栓的症 状和体征表现,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工作,做好自我症状及体征观察。③心理护理:在护患沟通中掌握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于出现担忧、紧张等各类负性情绪的患者,及时进行语言疏导,给予患者关怀、鼓励,缓解其不良情绪,鼓励家属多关怀、陪伴患者,给予其情感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及依从性。④保温护理:患者住院治疗期间需要维持病房温度在25℃左右,利用棉被对患者双下肢进行保暖护理,每日早、晚可进行温水足浴护理,控制水温在38-43℃,利于下肢血液循环。⑤避免下肢输液: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在患者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操作,特别是避免在左下肢进行该项操作,避免在患者同一静脉进行反复多次穿刺。患者的液体滴注时间应尽可能<48h,在应用高渗性液体或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前应进行检查,确保留置针位于患者血管内。在药物输注期间做好护理巡视,如有液体渗漏等异常现象需及时处理,为患者重建静脉通路,避免静脉受损。⑥下肢功能锻炼指导: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20-30min/次,3次/d,如进行膝关节伸曲锻炼、踝泵运动等,促进腓肠肌功能提升,改善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患病风险。叮嘱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防止身体疲劳

[2]。⑦实验室指标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及时提供氧疗,改善患者的机体氧代谢。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和各项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给予早期干预,缓解患者的机体炎性反应,避免对凝血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密切监测患者的腹内压,防止腹内高压对下腔静脉等产生影响。

综合上述,在临床骨科行手术治疗的病人需要警惕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所以住院期间要及时进行护理干预,避免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万姗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要点[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44(06):438-439.

[2]林锦芝,黄俐敏,严灿英.四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