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环境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大数据下环境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邓永健

身份证号码:440104198801303714

摘要:由此可见,对于城市环境治理全局规划不足、资金缺口巨大、跨区域治理效率不平衡、公众参与度低的现状,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借助市场化机制发展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融资环境治理借助协调的区域政策和技术优势,提升环境治理效率。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走超城市发展环境治理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发展

1生态保护环境的意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消除污染,逐步缩短城乡距离,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化进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农村居民传统认知,鼓励居民发挥主体作用,参加环境保护,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当前,增强经济造血能力、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是建设的重中之重。

2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2.1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一是要树立生态责任法律、政策、制度、制度、职能、能力和文化等方面增强公职人员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践行,不断增强环境治理责任;二是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考虑资源限制,并以密集和紧凑的布局模式为目标。突出内涵式发展,为生态环境治理储备充足的环境容量,实行动态更新调整机制。三是深化城市生态文化资源建设,以城市自然环境改造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园城市。

2.2完善的配套设施

生态环境治理也要着力完善配套设施,确保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得到有力支撑,破解深层次制约因素。首先,要结合当地的基本情况,合理布置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使形成的垃圾和污水全部集中处理,避免生态污染,随意堆积造成严重。其次,为了促进相应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情况还应当需要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在村落合理放置垃圾桶,在村落安装一些污水处理站等。此外,在完善配套设施方面,还需注重技术水平的创新和充足。

2.3强化生态文化建设

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要增强村民文化建设,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一是要注重宣传生态环境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借助各种环保培训活动,促使居民充分认识自然发展规律,意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全心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心态。二要加速生态环境和文化人才建设,鼓励更多农民工返乡,挖掘当地传统民俗风情,用文创模式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稳定发展,扶持农村经济。三是做好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全区建设更多与生态环境有所关联关系的基础设施,确保文化服务水平,为居民予以更多文化产品。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不断增强居民生态环保观念,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2.4加大农业生态投入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当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农村环境治理,完善农村环境监测设施和技术,提高农业农村环境监测水平。同时,借助开发新型生态农业环境治理技术,更加有效地防治生态农业环境污染。在探索农村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各地要参照结合农村污染物排放特点和环境治理需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借助技术创新提升污染治理效率。构建生态农村环境治理信息和服务体系,完善生态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为生态农村环境治理予以政治支持。

3生态环境大数据展望

3.1流程和行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大数据推动环保项目智能化发展。在后续的污水处理、有机废气处理等开发项目中,将围绕其开发智能化系统。在污水处理层面,处理过程综合监控、设备维护管理报表、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智能化不断发展完善。根据传统自动化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构建公司生产过程的数学分析模型,借助大量的生产数据信息,对生产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予以合适的测量平台管理系统软件服务。在污水、有机废气运维运营管理方面,打造专业化管理服务平台,数据可视化、精细化,完善企业设备管理范围,提升决策能力和集团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并帮助该领域完成环保节能,达到环保、节能、降耗的总体目的。

3.2多元化拓展

互联网大数据在环境项目中的应用,融合了大量的课程和技术。环保工程不断完善。它的含义受到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产业链才能生存。新时代环保事业一定要走得更远。环境修复的关键在于政府监管。目前,互联网大数据能够融合各种社会发展特征,开辟和衍生出新的产业,如在线检测、溯源技术、数学分析模型、生态预警信息等。优秀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环保互联网大数据的建设和完善要结合全社会的发展。

3.3国家政策加速制定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重视企业在生产制造、管理方式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环保工程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众所周知,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环保工作并没有明显的起色。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新国策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智能系统及其智能化,并将其充分渗透数字时代的到来。在此前的新国策中,在节能环保方面,主要涉及污水处理量的相应规定,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监管方面涉及不多。大数据与环保项目的结合,推动了国家新政策的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等现行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环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完善了环保项目的组织管理。以及接收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国家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将大数据技术与环保工程紧密结合,灵活借助两者的关联性,借助现有技术增强资源协同。传统的自然环境及以上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早已不能适应当前制造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结语

大数据具备通用的多向功能,环境工程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协同高效发展。在推动大数据在环境工程中的发展和应用的同时,也应当需要规避各种安全风险,保障环境工程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少民.中国生态环境信息化:3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J].环境保护,2021,49(2):37-44.

[12]张红艳,闫一新.数字经济时代工业数据治理发展路径[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2(4):12-15.

[3]吴季友,陈传忠,蒋睿晓,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21,3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