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养猪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论散养猪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胡俊成

玉溪市江川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云南玉溪江川 652600

摘要:散养猪是指以放养方式养殖的猪。然而,散养猪面临着许多健康风险,其中之一就是猪瘟的流行。本论文旨在探讨散养猪猪瘟的流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猪瘟的传播。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加强监测与防控、改进管理措施、加强兽医卫生宣传等是降低散养猪猪瘟流行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散养猪;猪瘟;流行特点;防控策略

散养猪是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其优势包括能够提供猪只更多的运动空间、更自然的生活环境等。然而,散养猪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猪瘟的流行。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散养猪猪瘟的流行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散养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散养猪猪瘟的流行特点

散养猪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散养猪猪瘟的流行特点是其高度传染性、疫情的隐蔽性、环境风险以及监测与防控的挑战。
(一)高度传染性

该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当受感染的猪只与健康猪只密切接触时,病毒会迅速传播。相比于规模化养殖场,散养猪的自由活动性使得猪只之间的接触更为密集,这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污染的环境、水源和食物等途径传播,导致疫情的蔓延。因此,一旦疫情爆发,往往会迅速蔓延并造成大规模的猪只感染[1]
(二)疫情的隐蔽性

与其他猪类疾病相比,散养猪猪瘟的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受感染的猪只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与其他常见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猪瘟病毒还可以在猪体内长期潜伏,使得感染猪只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成为病毒的潜在传播源。这种隐蔽性使得疫情的扩散更加难以察觉,延误了防控措施的实施。
(三)环境风险

散养猪在户外活动,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野猪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宿主,从而进一步传播给散养猪。此外,不适当的饲养环境和卫生条件也可能导致病毒的滋生和传播。例如,饲养环境脏乱、缺乏清洁和消毒措施,会为病毒的生存和扩散提供良好的条件。散养猪通常在户外活动,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较多,这增加了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的可能性。野猪作为病毒的潜在宿主,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散养猪。此外,散养猪的饲养环境常常没有严格的隔离措施,使得病毒很容易从一个养殖场传播到另一个养殖场,加速了疫情的蔓延[2]
(四)监测与防控的挑战

相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散养猪的监测和防控机制相对薄弱。养殖户往往缺乏疫情监测的意识和能力,很难及时发现疫情的出现。此外,散养猪的分散性和养殖规模的大小不一,增加了疫情监测的复杂性。缺乏有效的疫苗接种和定期检测手段也使得疫情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散养猪猪瘟的监测与防控,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包括定期检测和报告疫情,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散养猪猪瘟的防控措施分析

(一)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猪只的抗体水平,增强其抵抗病毒的能力。目前,已有多种猪瘟疫苗可供使用,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养殖户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和病情风险选择合适的疫苗,并按照疫苗生产商的使用说明进行接种。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确定。此外,要确保疫苗的存储和运输条件符合要求,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二)养殖管理

养殖户应加强对猪只的日常监测和健康管理,定期检查猪只的体温、食欲和精神状态等,并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病例的及时报告和追踪。对于发现疑似病例的猪只,应立即隔离并通知兽医进行诊断和处理。同时,要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也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3]
(三)提高环境卫生程度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清理猪舍、饲料和饮水设施的消毒,及时清除养殖猪场周围的积水和污物,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定期清理猪场周围的杂草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病毒携带者的接触机会。此外,建立健全的垃圾处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避免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四)交通管控

猪只的交通和运输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环节。因此,应加强对猪只运输车辆和人员的监管和管控。要求猪只运输车辆经过消毒并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猪只运输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停留时间和与其他猪只的接触。此外,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对进出猪场的猪只进行健康检查和病毒检测,确保病例的及时发现和报告。
(五)国际合作

散养猪猪瘟是一种全球性的猪类传染病,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才能有效控制。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可以提高疫情监测和防控水平。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疫苗,提高抗病能力。此外,建立国际间的疫情报告和信息交流机制,及时分享疫情数据和防控经验,加强边境管控和进口猪产品的检疫,遏制病毒的跨国传播

[4]
   因此,散养猪猪瘟的防控措施涉及疫苗接种、养殖管理、环境卫生、交通管控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基础措施,养殖管理和环境卫生管控是减少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交通管控可以控制病毒的扩散,国际合作可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散养猪猪瘟的流行特点及其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散养猪猪瘟的流行受到养殖环境、野生动物接触以及监测与防控的挑战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应对疫情,需要采取疫苗接种、养殖管理、环境卫生、交通管控和国际合作等综合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并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疫情监测与防控能力。然而,要达到长期的疫情控制,仍需持续加强相关研究和合作,提高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意识和能力,以确保散养猪猪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尉玉杰.当前散养猪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11):174-175.

[2]方和俊.后非洲猪瘟时代散养户防非复产的方法探索[J].猪业科学,2022,39(01):110-112.

[3]李静,黄磊.散养猪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J].猪业观察,2021(05):25-26.

[4]蒯友平,汪武仕.农村散养猪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2):39.

作者简介:胡俊成,19701214日生,籍贯: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汉族,兽医师,中专学历,主要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与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