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工程中排涝引水的河道整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探讨水利工程中排涝引水的河道整治措施

井文龙

天津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城市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河道出现了河床淤积、排水不畅、河流失修等问题,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对水利工程中排涝引水河道进行整治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排涝引水;河道整治;治理措施

河道治理工作是我国各大城市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河道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河道自身的特点进行治理,不允许盲目的进行单一化、生硬化的处理,要最大限度地将限度地将河道的各种基本功能发挥出来,建设良好的河道景观和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

1城市排涝引水河道的主要作用

(1)供水灌溉功能。河道具有滞水和蓄水的作用,是城市居民日常用水、灌溉农田、工业用水的主要用水来源,河道环境的良好性,是保证水资源供应的前提。(2)排涝的功能。河道两侧的湿地可以降低洪水流动的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下游洪峰的强度,有着良好的排涝行洪功能。(3)运输功能。河道运输是一种价格非常低廉的运输方式,可以把河道堤防和滨河道路作为跨越式通道,不仅减轻了交通的压力,而且也为城市提供了一道独特的风景。(4)娱乐功能。城市河道有着非常不错的娱乐休闲功能,比如可以进行划水、划船、漂流,可以在河岸边坡进行野餐、露宿等活动。(5)景观功能。一个美丽的滨水景观可以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加的灵动,让城市变得生机勃勃。(6)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功能。河道两边的植物,可以对汽车尾气、灰尘等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净化城市的空气。河流中的水有着良好的流动性、高热容性和较大的蒸发面积,可以提高周围区域空气的湿度。使城市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排涝引水河道的治理原则

2.1按照河流的特点进行整治

在排涝引水的河道整治中,为了凸显出河道的功能性,要将河流的水力特点、区域内的水流特征、周边的生物属性,以及这个环境下的生态流量等内容综合起来,作为对排涝引水河道进行治理的基本数据标准,这样在实际的治理工作中,相关内容的实施可以有所依据,避免后期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与危害。

2.2要遵循河道的适应性原则

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实施的治理措施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河道要与城市的建设内容协调,像河道景观区中的景观节点、功能划分、建筑小品、堤岸风格等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等结合到一处,彰显适应性原则。并且,根据河道排涝引水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像亲水景观区、商业休闲区、生态休闲区等,让整个河道的内容灵活起来,丰富城市内容的生动性的。

2.3生态安全与防洪安全并重

在进行排涝引水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保障河道排涝防洪的安全问题,也要对河道周边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与生物群落,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造成严重的危害,破坏原有的生态结构,这样可以保障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对于河道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4重视排污治污的建设工作

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关于污水治理的工作同样重要,这是凸显河道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每条河流所能承载的污水量都是有极限的,超过那个数额,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对于河道治理目标的实现,也形成了极为严重的障碍。所以,为了保障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将污水治理工作摆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3水利工程中排涝引水河道的整治措施

3.1工程概况

在某市的主城区中,要整治一山前河河道,河道的设计长度为592m,河道的宽度为15m,并且在该市开发区的中部,还存在着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其主要沿着城区河道分布,长度为1.54km。在原河道两侧,建设有浆砌石硬质驳岸。在对该水利工程进行河道整治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由西向东的修建方法,从河道的南侧开始,至东部位置,中间要修建一定量的观景平台,并且,由于河岸线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m的范围内,且南部河道两侧位置的路线也保持在这个数值之内,这样一来,东北的位置处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宽松,在南部的驳岸上,重力高墙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并且,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河道的北部位置驳岸上,地块红线和驳岸的岸线之间距离多是保持在10m左右。

3.2方案构思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大致提出了三种方案:一号方案把驳岸的设计应用点放在了矮挡墙的上面,提议在矮挡墙的顶部砌筑黄石,挡墙的高程则设定为1.20m,黄石的顶部高程设定为1.80m,并且在黄石设定完成后,还需要对护坡进行一定的绿化处理;二号方案则是利用亲水矮挡墙来对边坡的绿化进行接洽,以这种形式来设置驳岸;三号方案是合理地利用亲水矮挡墙,矮挡墙的顶部高程为1.21m,驳岸的高程为-1.55m,这样矮墙的外部会暴露出一个凹槽,可以利用花岗岩来进行压顶处理。

3.3方案对比

这里,我们结合实际的河道整治情况,来对以上三个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可以确定,整个水利工程的南部驳岸,距离道路边线较近,路面的高程也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南部位置的挡墙必须是直立形式。而对于北部的驳岸来说,各地块之间的距离较近,应用一号方案的时候,黄石的堆砌要尽量采用自然的手法,摆放具有层次感,这样才能达到驳岸的效果,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美观效果,可以让整个河道与周边环境更显协调,而且在水面上进行黄石的堆砌,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挡土作用,降低水土流失率;二号方案只要是对挡土墙进行平整处理,保持河道的整洁度,并且在挡土墙顶部位置设计栏杆,可以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整个施工过程较为简单,但是这样的驳岸设定较为定型式,对于挡土后的区域地块再利用的难度较大,并且这种设计阻碍了水土交换,降低了水体的净化力。三号方案能够使驳岸更具亲水性,砌浆块石设置在水位之下,不仅能够有效地有效地进行挡土,还可以让挡土后的护坡进行其他内容的利用,实现水土间有效的交换,保护了区域内的生态平衡。综合以上的说法,三号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保护原有的生态内容,是最为合适的方案。

3.4老河道修复

在老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西岸河道采用木桩生态护岸,可以在老挡墙前,密打一排木桩,来对河岸起到防护的作用。木桩的高可以设定为2m,梢径可以保持在10cm左右,并且在木桩外部,可以利用桐油进行防腐处理。在木桩后面,要进行土方回填,在平整后的土坡上,可以种植一些挺水植物;东侧河道可以利用生态浮床进行护岸设计,由多个浮岛单元有机组合成多年生的抗风浪型生态浮床。浮岛导员内容可以由浮板、连接扣、种植蓝和种植介质等四个部分来构成,在浮床内同样可以种植挺水性植物,既起到加固作用,同时还可以美化整体的环境内容。

4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城市建设的内容中,排涝引水的河道治理工作,是一项不容小觑的内容,在实际的建设施工中,既要结合河道本身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保障周围的生态环境不会遭受破坏。在整治工作中,要杜绝单一化、生硬化的处理方法,最大可能地将可能地将河道的特点融合进整治计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玲,王飞,陈飞.水利工程中排涝引水河道的整治[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4:208~209.

[2]夏军,陈曦,左其亭.塔里木河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科学考察及再思考[J].自然资源学报,2008,05:745~753.

[3]行航.河道治理及沿岸绿化工程探讨—以深圳龙岗河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1,(0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