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的思考——以广西百色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3

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的思考——以广西百色市为例

李德亿

(广西百色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533000)

县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结合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加强县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力促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奋斗目标。

百色市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地区,共辖12个县(市、区)。长期以来,由于边境战争影响、经济发展滞后,扶贫攻坚面大,因而对县级城市建设投入少,规划前瞻性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管理水平欠缺,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要赶上全国全区城镇化建设水平,任务繁重而且艰巨。

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县级新型镇化建设,对于巩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安居乐业,同步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边境民族地区县级城镇化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边境民族地区县级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范围、人口扩大两三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平衡,与内地、沿海县城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要与表现:

(1)城镇化建设规划滞后,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多数县(市、区)城市规划都是上个世纪编制,因当时观念落后,认识有限,民主透明度不够,只是少数人的规划,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多为小打小闹,以后也很少修编,加上忙于扶贫,无所顾及,原有的规划,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基础设施简陋,市容市貌差。大部分县(市、区)都属于国家贫困县,财政入不敷出,靠国家补贴,对基础设施投入少,见子打子、缝缝补补,因而道路夹窄,坑坑洼洼,逢水必涝,逢旱必干,饮水困难,输电线、通讯电线、电视广播线如蛛网,还经常出现今天是城建、水电部门挖,明天是通讯、电视部门挖,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产生活。

(3)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过去,许多县(市、区)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很少考虑综合推进,没有配备其它功能,比如学校、医院、商场、活动场地、文化馆所、绿化地、停车场、消费商铺等等。

(4)占用农田多,浪费资源。山区县城所在地,山高坡陡,因资金投入少,多数县(市、区)都占用好田好地建设房子、交通设施,没有劈山依山而建,战线拉得太长,小小一个县城,竟然有20多公里,浪费了大量农田,影响粮食疏菜供给。

(5)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门路不广。边远山区县(市、区)远离大城市,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滞后,没有支柱产业,进城的农民没有事干,没有收入来源,有些农户在扶贫期间,动员搬迁的移民又有回潮思想,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6)管理水平低,治理能力欠佳。多数县(市、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市管理法规多,执法权分散,管理部门多头,职能交叉,一些职能部门该管的不愿管,能管的又不主动管,比如三轮摩托车多如牛毛,而且横冲直撞,造成许多安全事故,却无一部门去管理;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缺乏过硬的专业培训管理队伍,管理机构人员,没有按照标准配备到位,多种身份人员掺杂其中,导致管理水平偏低。

(7)城镇居民的法规意识淡薄,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许多居民城市主体意识、文明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不强,尤其是一些农民进城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仍然不能适应城镇生活环境,从而导致一些人垃圾乱丢,猪、牛、狗乱放,污水乱排等现象。

二、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县级城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

边境民族地区县城,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多的地方。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县级城镇化建设,是维护国门形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将有利边疆巩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协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协发展,共筑边疆稳固的钢铁“长城”。

(1)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边疆稳定。边不稳国则乱,这是古今中外共同的认知。边境地区容易受外敌入侵、骚扰,意识形态的浸透、策反,从事颠覆国家政权,干扰破坏社会稳定和发展。而要巩固边疆,促进社会稳定,需要有人站岗守卫。只有把边境县(市、区)城镇化建设好,解决守边人孩子入学、老人居住、就医等后顾之忧,相关人员才安心戌边,边民才安居乐业,住守边疆,巩固边疆。

(2)有利促进民族大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边境边远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在大山里,经过接受党和政府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和多年劳务输出理念潜移默化,他们转变了观念,走出家门,走出大山,移民至县城,与各族人民一起居住,一起劳动,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互搞建设,发展经济文化、共享城里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生活,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大融合大团结。

(3)有利与扶贫攻坚衔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尤其近十年的攻坚战,解决了农村饮水、用电、行路、就学、就医、住房“六难”等问题,一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随着国家加大对生态林、公益林和贫困户的补助,许多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使全体人民群众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还有许多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投资不足,还没有发挥效益,特别是搬迁移民至县城的贫困户,要让他们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岗位,有收入,还需要下一翻功夫。加强边境民族县(市、区)城镇建设管理,在县城附近建设一批特色产业企业,既能承接原扶贫的产业,又能保证移民就业、有收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4)有利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的农村。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其它现代化。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强则国家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目标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把县城建设好。通过县城建设的带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的品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5)符合时代潮流,顺民心得民意。贫困山区许多青壮年农民工外出打工,目的就是为了到县城买房居住,让家人分享城里的教育、医疗、文化、生活待遇。农民进城,有许多好处,既可成美化师,又可成为建筑师。而且,离土不离乡,农忙回家种田,农闲回城做工,一举两得。只有把边境县(市、区)城镇建设好,让农民工共享城里资源,做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才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6)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加强边境民族县(市、区)城镇建设管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强国家强,县级好国家好。县(市、区)城区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桥梁和纽带。加强边境民族县(市、区)城镇建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只有扎扎实实把县城水电、道路、房子、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好,把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好,把学校、医院、文化娱乐所建设好,让全体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个奋斗目标的才能得以实现。

三、边境民族县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的思考

加快边境民族县(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对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措施,统筹推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1)加快立法步伐,依法建设管理。“无规不成方圆”。县(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每件小事都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心。如果建设管理无章可循,各部门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就会出现混乱,市民不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为了建设管理好县级城市,省、市级人大机关、行政机关要增强法律意识,为民着想,帮助县级加快立法步代,重点保护规划、管理,制定好市民文明公约,用制度建设管理城市。通过立法,提高建设者、管理者和市民的法律意识,防制一届君子一朝想法,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现象,保证管理者依法办事,按章理事,保证市民文明出行,促进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

(2)切实搞好规划,用规划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是建设的基础,也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久性的规划,将有力助推城市建设。为此,每个县(市、区)都要重视搞好规划。已经有了的,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完善修编;还没有规划的,应该尽快落实人员、经费,组织专家进行编制。无论修编或编制,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城一体、统筹城乡”的要求,坚持顶层设计与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性与透明度相结合,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高质量、高水平、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既考虑当前,又考虑未来,从实际出发,因地致宜,突出边境民族特色、合理布局,功能齐全,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管网、天然气等专项规划,实现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引领城镇化建设高品位、高层次发展。

(3)转变思想观念,为县级城市建设管理注入活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一活,全盘皆活。县级城市建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指导工作,才能取得成效。首先,要量力而行,看菜吃饭,按体裁衣,不能互相攀比,贪大求洋,搞形像工程,豆腐渣工程,烂尾工程,要稳扎稳打,实实在在推进。比如建设一个小区,既要考虑小区的容积率、绿化率、活动场所,又要考虑建设市场、学校、医院。其次,基础设施要建设一条公用通道,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统一收费,一站服务,把排污输水管,输电线、广播线路、通讯线路、天然气管等放到通道内,防止今天你挖,明天我挖的现象。第三,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经过几十年的扶贫攻坚,农村水、电、路、学校、卫生室、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备,适当投入经费管理、维护即可,不再为几户人家或几十人的村屯去投资几百万修建二级路,花上百万元去改造电网、通讯网络,浪费资金,把有限资金投入县城建设。第四,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变对变。许多青壮年农民均外出打工,目的是到县城购买房子居住。这样,可以把部分用于扶贫资金集用于县(市、区)创办企业,提供就业门路,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出路。第五,要划出红线,预留基本农田种植粮食、蔬菜,保障县(市、区)城镇居民粮食、蔬菜供应,并做到基本自给。同时,建设房屋要劈山填淤,依山旁水,尽量节约用地。第六,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物、红色遗址、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县城建设,禁止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

(4)加大财力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边境民族地区县(市、区)城突出问题,就是基础设施落后,主要是道路狭窄,各类网线乱拉乱挂,垃圾没有能物化处理,公共厕所少,公共绿化地、娱乐场所小,小区商场、幼儿园、社区医院均缺乏。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县城建设的财政转入支付,从上至下严格审计,确保专款专用,不能挪作它用;省(市、自治区)发行的地方国债也安排县城建设;县级本身要用好用活政策,盘活好零散土地进行公开迫卖筹措一部分资金用,统筹农林水的专项治理经费,还通过对口帮扶,招商引资,各大银行吸取外来资金等等。通过多渠道融资,把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好,把城市绿化美化好,把活动场所建设好,把民族风情包装好,把各项功能配备完善好,把县城建设成为旅游、就业、消费、生活“大都市”,让广大市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5)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县城是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中心,也是人民群众创业、增收的中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广开就业门路是县级新型城镇化发展、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增收、稳定生活的必经之路。一是要围绕本地农副产品,比如油茶、八角、水果、桑蚕、冬菜等,矿产资源比如铝矿、铜、锰、钛等,旅游业比如红色圣地、民族风情、农家乐等,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港粤台、内地大公司开办工厂、企业加工、包装,往外销,大量吸纳当地农民工就业。二是要指定场地,划定场所,让农民工进城创办夜市、饮食店、个体户,自办企业,自食其力。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和包装好红色景区、民族风情区、自然景观、农家乐等,大量吸纳农民工参与。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工搬进来、住得下,能就业、稳收入,安下心,助推县域经济大发展。

(6)配备高素质管理人才,加强县级城镇化建设管理。县级城镇化建设管理好坏,关键在人。有一支高素质队伍,就能把县级城镇化建设管理好。在推进县级城镇化建设管中,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凡进必考”的要求,配好配强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管理队伍,防止那些低素质、只占茅坑不拉屎混入县城建设管理中。一是根据县城建设管理需要,把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好、有魄力、有专业技术能力、年富力强的人员,选入市政、住建、国土,城管等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二是按照专业和职能需要,如有编制,立即面向社会招录大学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管理人才。三是不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重点是对领导班子、管理人员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人民服务思想、法律法规知识、业务知识培训,以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依法建设管理能力。四是派出管理人员到开放城市挂职、考察、学习,不断扩大视野、增强新管理的理念,为县级城镇化建设管理夯实基础。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城市建设管理,事关你我他,所有工作靠大家。只有把市民组织起来,人人参与,才能把城市建设管理好。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是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一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文明机关、文明学校、文明企业、文明社区、文明窗口、让每个市民树立起讲文明、讲诚信、讲友善、讲卫生、讲礼貌,自觉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树新风,做文明市民。二是广泛开展“创卫”活动,让市民人人参与,实行门前“四包”,即包垃圾分类、包垃圾统一投放,包打扫卫生,包美化绿化,确保县城干净卫生。三是倡导文明出行,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乱扔垃圾、不乱丢烟头,不乱吐痰,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提升城市品牌。四是发扬“能帮就帮”的精神,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协友爱,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县(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