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困境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3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困境及对策

1,孙玮喆 ,2全凤英

湖南怀化 怀化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邮编418008

湖南怀化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418008

摘 要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少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社会实践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视角,提出了实践活动模式构建的新思路,以推动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提高。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实践 困境 对策

一、新时代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坚持向实践学习,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发展,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发挥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作用,树立养成正确价值观,完善和提升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同伴、领导、突发情况等种种问题,能有效推动青少年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往能力以及领导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加强学科及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理论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趣味性、求知欲,促进青少年对知识的积累与作用;此外,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大大提升青少年的社会生活技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化进程,在对自己进行精准定位的同时,更高的了解和学习社会发展现状与需求,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现实且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规划。

(二)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为系统的教育工程,社会实践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学校社区、企业机构以及家庭的协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发展、社会化等相关理论以及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思想融入社会实践中,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内驱动力,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明确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要不断深化、完善对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多方评价体制机制;要加强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青少年社会实践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青少年从“学校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的重要环节和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转变成为“社会教育”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系统完善的“理论+实践”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及青少年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目前青少年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实践形式单一

目前,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存主要集中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文化下乡公益、勤工助学劳动、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而与专业学科相匹配的科技服务与知识宣讲等实践活动项目少之又少,针对性、创新性、突破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活动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关联性缺失的情况,这就使得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留有空白。

与此同时,诸多实践活动没有充分挖掘社会、企业、机构资源并加强多方合作,流于形式,存在娱乐化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忽视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的教育要素的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形式、规模宣传过盛,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管理缺失。因此,学生在对社会实践认同感低的同时,将社会实践当成任务,未曾深入实践学习,便盲目地模仿甚至于抄袭调查报告,在这样情境下,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深入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专业指导不够,实践力度低下

当前,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专业指导老师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高低与个人学科经验、专业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密切相关,这尤其需要专业教师的引领与指导,然而在实际之中,部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相关内涵及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或是把社会实践当做无关紧要的任务,并不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甚至于拒绝学生的请求,严重打击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约束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及深度。即使参与了相关指导工作,一般也集中落脚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对于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机械的加以完成,缺乏紧密的跟踪与监督,无法深入的开展。

(三)经费投入不足,相关保障缺失

经费不足极大的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导致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和项目供给不足的困境。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充分锻炼自己,展开学习,达不到开展社会实践的预期。此外,大多数中小学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社会实践保障制度,包括相关组织形式、项目推进与监管模式,与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平台,难以找到利益连接机制,这就造成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不足。特别是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代价巨大,而线上活动又平台缺失,或是存有开展频率低、覆盖面积小、实践活动氛围不足、感受不佳、体验感不强等诸多弊端,对于社会实践的持续开展将是一个重大打击。

(四)准备发展不够,宣传组织失衡

学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管随意性较大,并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或课程体系之中,固定领导机构缺乏,仅分配临时相关负责人,流于表面,相关工作不能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必须的事前培训和准备工作,加之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组织、宣传的不平衡性、两极分化制约了青少年发展的成效 。部分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对“挑战杯”、“三下乡”等项目十分重视,安排进行统一的动员、组织、评比,丰富了项目活动内容与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其余项目只是简单通知举行,或是以一种固定化的模式举行,如走马观花的基地参观、机械敷衍的拍照记录考核,如此一来,资源分配不均,难有成效。部分学生也带着功利主义思想,对于效益大的项目积极主动,对于不立竿见影的项目则消极抵抗。

(五)激励、评价机制需要补充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青少年群体存在普遍积极性不高、认识出现偏差等问题。

首先,青少年怀着成绩至上的陈旧观念,一心专注于科学理论课的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实践,认为实践活动只是辅助课;其次,社会实践项目运转周期长,所费精力大,而青少年理论学习时间饱满,寒暑假时间相对不足,即便如此,部分企业机构为自身发展利益,拒绝青少年参与从事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使得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降;第三,部分青少年没有真正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也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怀揣着功利主义思想,为之后参与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提高优势,并不是真正的出于兴趣带好或是远大目标。

学校、企业、机构等方面也存在未能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等问题,他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是科学理论学习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起补充作用,相较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不如加大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支持力度,从而让青少年学到更加系统有用的知识,这体现出他们对于理论和实践融合发展的价值作用认知偏差。

三、构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新思路

(一)强化社会实践项目设计

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时,首先应该注意紧扣社会实践内涵,结合时代需求,牢牢把握其价值导向。要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原则,充分重视发挥个人成长经历、社会体制机制、活动开展要素以及现实环境状况对于社会实践的综合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完善构建社会实践活动架构与格局,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立项的体系化、专业化、程序化,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协同、保障、评价、反馈机制不断精细。第二,要保障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教学的结合发展,抵制去专业化现象。一方面,要将科学理论教学作为青少年学习发展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方资源,挖掘高纬度、深层次的活动内容,使得二者统筹协同、融合发展、重点突出,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由此加深青少年对于科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个人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并发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加强社会实践宣传力度

充分重视社会实践,摆正社会实践地位后,要利用多重手段,充分对社会实践相关活动进行报道宣传。只有进行了充分宣传,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完成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根本任务。尤其对于优秀典型,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新闻报刊等加以宣传,发挥其榜样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内涵、目的、意义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广泛宣传会带来活动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加强前期培训,强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项实践技能的培训与指导,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前具备基本的相关知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推动社会实践落实,应对不同突发状况

此外,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正确引领青少年思想,传递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加强青少年对于社会实践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端正好了态度,从而积极参与,主动提高,而非被动的参与其中,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学习的同时,夯实基础,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

(三)优化社会实践启动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立体的多层次的综合性教育手段,需要充分与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以及社会组织进行协同发展。在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时,既要在学校以教育为目的,以活动项目为依托,举办校园实践活动,还要走出校园,积极与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社会实践启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对实践活动设立方案、进行整合并充分负责;促进家校联合,坚持就近原则等,在青少年精神方面得到支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展开,为今后真正参与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高校与高校之间密切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优势互补等等。如此一来,传统社会实践局限于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调查报告等固有形式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四)重视社会实践评价反馈

在社会实践的最后阶段,需要架构起健全的责任-评价-反馈体系。学校应明确青少年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与形式,在加强对相关活动的统一领导的同时,调取形成专业、科学、稳定的社会实践指导小组,并投入参与到青少年社会实践项目之中,推动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教师在理论课堂上教授科学专业知识,探讨社会实践案例,在课后更应合理安排社会实践学习任务,辅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从选题、内容、方案拟定、学习总结、调研报告等多方面进行有深度,有内涵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统筹兼顾,实现教学的最高效益。

对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人物、作品,应给出对应的评价反馈。只有健全完善评价反馈制度,才能对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的态度表现、行为习惯、积极性和成绩形成最终的判断,才能从总结反思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极大提升。与此同时,应将客观、公平、公正、多角度的社会实践评价录入个人发展档案之中,这样既能帮助青少年充分重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还能与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单位进行对接,促进青少年自觉锻炼成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求是,2001(10):22-25.

[2]吴莉萍.图书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模式探讨[J].中国报业,2021(16):54-55.

[3]黄佳璐.社会实践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J].文学教育(下),2020.10.065.

[4]唐崇俊,祝真旭,沈海滨.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成长的沃土[J].世界环境,2013(05):36-37.

[5]李盼. 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与改善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