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1块普通稠油降粘冷采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1

毛1块普通稠油降粘冷采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朵爽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57001

摘要:基于室内驱替实验,考虑乳化降粘机理,建立了毛1块普通稠油降粘冷采数值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优化,筛选了冷采方式,并分别对冷采驱替和冷采吞吐进行参数优化,并指导了毛1块方案设计。

关键词:降粘、冷采、数值模拟、方式优化

1、地质概况

毛1块区域构造位置位于银-额盆地东部查干德勒苏坳陷中部。2012年苏二段上报探明面积2.85km2,地质储量270.79万吨。油藏埋深1000-1200m,储层岩性为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油层薄单层厚度2-3m,油藏温度41.23、地温梯度2.48/100m,原始地层压力8.89Mpa、原始地层压力系数0.75-0.79,原始含油饱和度59.9%,油藏平均孔隙度17.4%,油藏平均渗透率40.5md,50时脱气原油粘度510-2500mPa.s,20时地面原油密度0.9342-0.9785g/m3,属于低压低渗普通稠油油藏。

2、主要研究内容

2.1 开展室内实验,优选毛1块适配降粘剂

毛1块采出程度低,剩余储量大。开发过程中发现,毛1块常规试油试采不能获得经济有效产能,并且稠油热采试验也未获得突破。近年来,辽河、胜利、河南等油田应用降粘冷采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有必要开展毛1块降粘冷采开发先导试验,探索毛1块效益开发方式。

为降低投资风险,通过毛1块毛1井区降粘剂\HPAM冷驱试验,探索毛1块有效开发途径。针对毛8-2、毛6井区,分别优选了油溶性(吞吐)、水溶性降粘剂(驱替),进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表明毛1块通过降粘剂开采可提高采收率12%左右。

2.2 基于室内实验,建立降粘冷采模型

1、建立流体模型

考虑稠油、降粘剂、聚合物、二氧化碳、乳化油、水6种组分,分别给定组分的临界压力、温度、分子量等参数,建立流体模型。

2、室内驱油实验

在室内岩心驱替基础上,利用降粘驱替模型,对驱替试验进行了拟合,采收率、含水曲线变化趋势拟合较好,表明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降粘驱替过程。

2.3冷采方式优化

1、分别对比吞吐、驱替注入方式进行对比,综合考虑见效周期、见效增油情况,物性好、储层发育稳定的区域,考虑降粘驱替,物性差、储层变化快的区域,采用单井吞吐。

图2-3-1 驱替、吞吐累产油对比图            图2-3-2 驱替、吞吐含水对比图

2、冷采驱替参数优化

冷采驱替降粘剂浓度

对驱替用水溶性降粘剂浓度进行优化研究,浓度大于0.7%时,增加降粘剂浓度,效果增加趋势变缓,推荐驱替用降粘剂浓度为0.7%。

图2-3-3 注不同浓度降粘剂累产油对比图       图2-3-4 注不同浓度降粘剂日产油对比图

3、冷采吞吐优化

(1)周期二氧化碳注入量

模拟不同二氧化碳周期注入量,结果表明,周期注入二氧化碳大于200t之后,再增加二氧化碳注入量,油量增加幅度减缓,建议二氧化碳周期注入量200t。

(2)周期降粘剂注入量

模拟不同降粘剂周期注入量,结果表明,周期注入降粘剂大于20t之后,再增加入量,油量增加幅度减缓,建议二氧化碳周期注入量20t。

(3)焖井时间

保持相同注入量,周期焖井时间分别取10、15、20、25、30天,对比模拟效果,结果表明,焖井时间10天时,增油效果最好。

3 毛1块整体方案编制思路

3.1、开发原则

(1)优先动用储量丰度高、储量和产能均较为落实的井区,针对不同井区的油藏特征,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

(2)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减少风险。

(3)立足直井,加强与工程结合。

(4)以冷采为主,降低开发成本。

3.2、开发方式

毛1井区:实施降粘剂溶液水驱;毛6井区和吉12井区:首先进行注降粘剂+辅助剂实施冷采吞吐;之后进行降粘剂溶液水驱。

3.3、布井原则 

(1)充分利用已完钻老井。

(2)在物性相对较好和储量丰度高的范围内布井 。

(3)毛1井区开发井距150-200m,毛6井区井距初步确定100m左右。

参考文献:

[1]董本京, 穆龙新. 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钻采工艺,2002(06):18-21.

[2] E.S .Denbina, 刘新福, 杨志斌. 稠油冷采模拟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3(01):8-12.

[3]熊钰,冷傲燃,孙业恒,闵令元,吴光焕. 稠油冷采降黏剂分散机理与驱替实验评价,[J].新疆石油地质,2021(01):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