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刘婧颖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264006  

摘要:高校知识成果的转移与转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创新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作为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高校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国内的高校要想办法打破目前的困境,提高与法律法规的匹配度,强化产学研的合作关系,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弹性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高校的转化能力,努力提高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应用率,实现知识的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

关键词:转移转化;高校;知识产权

1.高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现状

1.1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

高校要有大学情怀,科学家要有科学的理想、追求、行为,动机不能是功利性的;科研工作要以探索为本,不能让市场、利己的东西蒙蔽双眼。但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也是高校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的研究必须走在理论创新与工业应用两条道路上。目前,许多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还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国内高校研究人员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和关注还不够。因为职称评聘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所以许多科研人员都将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精力投入到了发表学术论文上面。因此,许多研究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缺少了实践操作和市场化的可行性。另外,我国高校在职称评价中,受国家支持的垂直类课题比受国家支持的水平类课题更为重要,这也导致了研究人员,特别是创新青年学者,更倾向于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而不愿与企业合作。

1.2产学研耦合的困难

产学研耦合的难度更是制约知识产权实现转化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还不够成熟,缺少可以直接投入到社会生产创造中的实用性能”[1]。而且,许多公司都对高校的研究能力持怀疑态度,没有完全相信高校,这就造成了高校与工业和研发脱节,到了研发的最后阶段,才开始寻找新的公司来接管,当然,也会有一些研究成果,不能被实际应用。高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不能满足,企业也不了解高校技术的问题,不能将技术适配于企业生产,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不能充分实现联动和带动,对本地形成优势互补。高校对企业知之甚少,因而造成了他们在研究与开发上的专利的质量和执行率较低。高校对联系企业的中介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关科技中介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缺少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使得产学研结合更加艰难。

1.3知识产权保护的弹性不足

最近几年,随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出台。相比于以前,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的盗版、仿版,这对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他们的辛勤工作得不到任何的回报和尊重。同时,由于大量仿冒,公司的利润也会下降,他们的收入也会下降,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入不敷出。在目前的阶段,随着人们的保护意识的增强,的确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然而,过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可能给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带来消极影响。中国自从入世以来,就一直在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各个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比例,却没有得到提高。这是因为,知识产权在保障科研工作者合法权益、激励创新的同时,也会对科研成果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等产生一定的制约,从而妨碍了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同时,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也使得被授权的公司形成了垄断,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公司的创新。所以,我们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其灵活性的度。

2.提升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质量的建议

2.1完善法律法规契合

“对各种法律规定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最适合的方法就是修订和制定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法律规定”[2]。借鉴英美国家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转让与转化的有关规定,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转让与转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同时,要将成果转化的流程尽量简化。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吸取其中的精髓,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转用政策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更加合理的转用标准,以促进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有效运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转化法》)的修改,为我国知识产权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转化制度,亟待深入研究。最后,对那些真正做出了发明创造的人,要给予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而不只是精神上的奖励,还要给他们评定更高的职称,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物质激励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三三制”的做法,也就是除去申请专利所需的各种费用之外,科研成果转化所得,由发明人、院系、学校三方各占三分之一,这样才能让发明人真正地享受到专利成果带来的利益。

2.2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立一套科学研究成果的协作转化制度,建立一套产学研结合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与组织方式,使高校研究成果在高科技人才、技术经验、市场与信息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利用,使高校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被有效地利用”[3]。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提出了新的理念,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要使技术转让专业化,最重要的不是高校,而是技术转让机构本身的法人。在技术转移机构被公司化之后,一方面,在公司化的运作下,工作人员不会再被学校的人事制度所束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聘请专门的人才,将其与工业和研发相结合。另外,也可以单独运作一套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科研工作进行监督,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和信息泄露,保护高校的权益。

2.3强化技术转移转化专职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提出了采取“引育并举”、“多措并举”的办法,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的设想。加大技术转移转化专职人才的引进力度,适当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比如可以考虑从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专利事务所、高科技相关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中引进具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拓宽其业务思维;比如,天津高校以其图书馆为基础,通过与WHO的紧密合作,获得了WHO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批技术和创新支援中心的资格。藉由WIPO的协助,提高员工对知识产权的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3.结语

随着知识产权的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新的产品都是由于拥有独一无二的专利而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高校内部的科研体制改革也在持续地深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科学引导,以及高校建设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道路。我国的核心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加专业的保护,高校的成果转移转化质量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一定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李蕊,翟通,李程,田阳.浅谈新时代中国高校成果转化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0,17(06):49-53.

[2]杜国明,生俊杰,曾嫚谊.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20(S1):44-46.

[3]王玉华,郭红燕.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3,20(0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