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伴下斜肌亢进斜视对下斜肌功能和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不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伴下斜肌亢进斜视对下斜肌功能和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

常豪杰

达川区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目的:评估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不同下斜肌减弱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对下斜肌功能和视功能恢复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8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40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纳入到对照组之中,下斜肌后徙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的患者视为观察组,就组间治疗前后下斜肌功能指标、视功能恢复情况开展比对。结果:治疗前下斜肌功能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观察组的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治疗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较之于对照组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其观察组的患者视功能恢复优良率有所提升。结论: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下斜肌后徙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伴下斜肌亢进斜视;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本研究针对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治疗手段予以讨论,分析不同下斜肌减弱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确诊为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8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4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共计26例、女性患者共计14例。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以2-12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7.04±1.53)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28例、女性患者共计12例。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以2-13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7.07±1.55)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年龄、性别数据资料加以计算,其结果可知为P>0.05,说明2组间患者可予以对比。

1.2方法

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纳入到对照组之中,下斜肌后徙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的患者视为观察组,下斜肌后徙术:在患者颞下详见角膜缘后进行结膜切口,分离其肌肉与肌腱膜,钩取其下斜肌肌束[1]。套环缝线患者的金下斜肌,离断其缝线前的1mm肌肉,并对其下斜肌缝合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外2mm位置以及后侧3mm的浅巩膜之上[2]。水平肌加强减弱术:在患者颞下角膜缘位置作一切口,套环缝线其外直肌,缝合其原肌止端较弱位置,并对其鼻下角膜缘后作一切口,套环缝线其内直肌,缝合其原肌止端[3]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下斜肌功能指标,包括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统计视功能恢复情况:优等为患者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60″、良等为患者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80-200″、差等为患者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200″。

1.4统计学分析

80例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视功能恢复情况)写作n(%)形式,通过X2计算加以检验,计量资料(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治疗前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指标)体现为(x±S),通过t计算加以检验。其检验结果呈现为P<0.05时,差异存在。

2结果

2.1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治疗前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指标比较

治疗前下斜肌功能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治疗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见表1。

表1: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治疗前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n)

垂直斜视角

水平斜视角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15.19±2.72

2.30±0.47

42.24±5.04

8.30±1.14

对照组

40

15.24±2.76

6.18±1.54

42.06±5.13

14.52±2.71

t

0.0816

15.2406

0.1582

13.3804

P

0.9351

0.0000

0.8746

0.0000

2.2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视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较之于对照组(77.50%)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其观察组(95.00%)的患者视功能恢复优良率有所提升,期间差异性水平较高,P<0.05。见表2。

表2: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视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n)

优良

观察组

40

25(62.5.00)

13(32.50)

2(5.00)

38(95.00)

对照组

40

18(45.00)

13(32.50)

9(22.50)

31(77.50)

X2

5.1646

P

0.0230

3讨论

斜视作为临床中儿科常见眼部疾病之一,是由于患者的眼球位置、运动发生异常,所致患者出现双眼视轴发生分离,其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本研究给予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不同下斜肌减弱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结果显示,(1)治疗前下斜肌功能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治疗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2)较之于对照组(77.50%)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其观察组(95.00%)的患者视功能恢复优良率有所提升,期间差异性水平较高,P<0.05。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是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最为常用的手术形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水平斜视角。同时在其基础之上开展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临床手术效果,下斜肌后徙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高于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下斜肌亢进症状,同时还能够对其垂直斜视实施矫正,促进其视功能尽早恢复。

综合以上结果,下斜肌后徙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于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治疗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韦香慧.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截断术在婴儿型内斜视伴不同程度下斜肌亢进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5):68,70.

[2] 杨本诚.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对儿童斜视的临床疗效[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4):2484-2485,2397.

[3] 司明宇,范可顺,邵新香,等. 下斜肌后固定联合部分切除术治疗双眼不对称下斜肌亢进[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1,43(9):71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