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3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管理探讨

张金凤

身份证号 44178119911218356X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环境检测可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参考,而人员是影响数据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人员的配备,选择,后期的培训、监督、质量控制、能力确认与授权、档案的动态管理,内外部质量控制上来对人员进行精细的管理,为通过或将通过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的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的人员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管理,质量控制,资质认定,检验检测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手段,针对环境中水与废水、空气与废气、海水、沉积物、土壤、固体废物、生物、噪声和振动、辐射等要素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的监测(检测)活动。人员作为决定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的因素之一,其管理尤为重要。

1.人员的配备

生态环境检测机构应在自身体系文件中设立组织架构,根据其规模与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满足要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生态环境检测机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1]的人员数量应不少于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总数(采样、 现场测试、 样品处理、 样品分析、 数据审核、 报告编制与审批等技术人员的总和)的百分之十五。一般是每个项目配备不少于两个以上人员,可以兼职,但不能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机构任职。其他特殊项目的人员配备应按相关文件要求,如现场环境监测的项目必须配备两个人以上,起互相监督,互保安全的作用,参与嗅辩实验的人员至少需要6个嗅辨员与1个判定师。

2.人员的选择

在人员招聘时或岗位调动时应注意满足岗位中学历、专业、经历等要求,选择与岗位相匹配的人员。如:

技术负责人应掌握机构所开展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范围内的相关专业知识,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且具有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教育培训经历或者相关专业背景。

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3年以上经历,掌握较丰富的授权范围内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并且具有与其授权签字范围相适应的教育培训经历或者相关专业背景。并经资质认定部门批准。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质量负责人应了解本单位开展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范围内的相关专业知识, 并熟悉该领域的质量管理要求,能负责本机构的质量运行的监督与掌控。

负责采样(抽样)、设备操作、检验检测、报告编制、报告审核的人员应根据相应的教育经历、培训经历、自身技能和过往经验进行能力确认。

机构应授权一定数量的有一定资历的,熟悉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并善于沟通、观察的人员为质量监督员,对人员进行监督或监控。检验检测机构配备的监督员应覆盖所有检验检测领域和不同地点,每个领域和地点配备的监督员数量一般不少于2名,监督员与被监督和监控对象的比例宜为1:5~1:10。

如果要进行非标方法的审定,则需由不少于3名本领域高级职称及以上专家进行。

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选择不但要注重其工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其综合素质。遵守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自身的公正性,遵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客观独立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应负担的社会责任。拒绝弄虚作假,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准确、真实以及可追溯。生态环境检测机构应建立“谁出数据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与从业人员签订公正性与保密性的承诺书,对其自身行为负责。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负责,原始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由采样与分析人员对其终身负责、 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由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对其终身负责。

3.人员的初始能力确认与授权

实验室负责人应根据人员相应的教育经历、培训的考核资料、操作的技能、过往工作的经验、监督的结果等对人员的能力进行确认,保留相应的确认记录。

实验室应授权人员从事特定的实验室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开发、修改、验证标准方法验证人员、非标方法确认人员、分析结果,包括符合性声明或意见和解释的意见解析的人员、报告、审查和批准结果的报告审批人员、负责采样、检测的人员、报告编辑人员、内部审核人员、样品管理人员、仪器操作的人员等。一般是根据能力确认的结果进行相应项目的授权上岗,授权的项目尽可能详细全面,可包括:授权的人员、被授权的人员、被授权人员的唯一性编号、授权的时间、所做的项目、所用的标准、所操作的仪器等信息。

能力确认与授权资料应实时更新,存放在该人员的档案里。

  1. 人员能力的维持、提升、监督与监控

4.1能力的维持与提升

人员上岗前后,为确保其人员能力持续维持,以及提高人员管理能力及专业技术能力,应周期性地对人员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及考核。检测机构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而选择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在技术能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进行内部培训,在技术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寻求外部的资源进行培训。技术负责人应联合各室负责人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评价标准、法律法规、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化学、 生物、 辐射等安全防护知识、质量控制等。除了计划内的培训,如新扩项目,新进人员等计划外的临时培训也应予以记录。

培训老师应是思维逻辑清晰,有一定资历的并熟悉所培训的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可通过现场PPT讲解理论知识,现场操作演示、录制视频重复播放等方式进行线下或线上的培训。

培训效果的验收可通过实际操作、试卷、 座谈、 讨论、 提问、 报告或记录核查、能力验证、比对以及内部质量控制等方式进行,根据验收的结果评价培训的有效性,保留相关的文件记录,作为人员能力确认的依据。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应重新培训,重新考核或重新分配岗位。可根据考核结果对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与处罚。

当生态环境检测机构自身的资源有限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培训,以提高人员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如仪器厂家进行的仪器操作培训,或聘请专业行业的专家来实验室进行标准解读、仪器操作、样品保存制备、样品运输、分析测试、抽样等专业知识的培训。      

当机构有需要获取外部的证书,机构内部培训不能满足通过获取证书的考核时,也需要参加外部的培训,如操作特种设备的人员,可参加特种设备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操作证书。参加嗅辩检测的人员应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嗅辨员/判定师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取证书上岗。                                                                         

4.2人员能力监督与监控

人员监督和人员监控是同一概念实施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强调连续性,连续不断的观察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现状、变化和未来需要,直至对被监督和监控对象的技术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人员监督针对的是实习员工和在培员工(换岗人员、从事新领域检验检测的人员),即未授权上岗的人员,人员监控针对的是能力评估、培训、监督、授权的上岗人员,即在岗人员。

当人员监督结论为合格的,结合其他文件条件,可授权上岗,独立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当人员监督或人员监控不合格时,应对其不合格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情节轻微的可现场纠正,情节一般时需进行继续教育再考核,情节严重时应考虑不予录用或暂停工作、重测、换岗、或撤销其项目的授权,追溯以往的结果数据,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召回。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次发生时,或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运行与其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纠正措施

4.2.1内外部质量控制

人员质量控制作为人员能力监控的其中一种尤其重要的方式,检测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年初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对可能会影响环境监测机构数据有效性人员进行控制,其中监控人员能力的控制的方法有:利用两个以上人员的数据比对考察人员操作的差异性,利用标准物质考核人员操作的符合性,利用留样再测的方式检测人员检测能力的稳定性,利用加标回收的方式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等。内部质控的频次不作硬性要求,但尽可能全面覆盖领域、项目、仪器、人员、标准等,获得管理者对项目、领域、仪器、人员等方面持续满足要求的信心。

每年年初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验室自身的资质情况、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能力验证的频次要求以及各组织机构发布的本年度的能力验证计划信息,结合自身需要优先挑选组织单位有资质的项目,制定本年度能力验证计划来考核人员的能力。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水质项目应该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土壤项目应该每2年参加一次,可视情况多参加。

测量审核作为一对一的能力验证,应在时间紧急的时候参加。在能力验证与测量审核均不可获得时,可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来确认人员的能力,实验室间比对组织应有三家以上的,参加的实验室越多,其比对结果越具有权威性。外部质控的优先性为: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实验室间比对。

5.人员档案资料管理

检测机构应建立相关的文件管理程序,来指导技术人员的资料的建立与保存。与检测相关工作的人员(如抽样、操作设备、检验检测、编辑/签发报告或证书、剔除意见及解析的人员等)都需要建立技术档案,技术档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人员履历表(需更新到本公司的职责)、不在两个及以上个机构任职的承诺书(含公正性、保密性内容)、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其他相关的工作证书、人员培训记录、监督记录、授权记录、能力确认记录等。

人员档案应是实时更新的,当人员岗位变动或人员资历有更新时应及时变更档案。档案应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员保管,至少应保存至人员离职后六年,环境监测项目的档案最好能够永久保存。如果满足电子文件的受控要求,可通过电子形式保存相关的资料记录。

讨论:

目前在部分社会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管理人员对人员的管理不重视,人员的管理流于形式,为了满足要求而做记录,或者随意应付,建立一个框架就往上套,复制粘贴,未根据人员自身的特点调整管理方式。人员管理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保证人员检测能力持续的满足岗位的需求,增强管理者对人员能力的信心。只有将人员管理做精做细,才能对检测数据的准确、客观、真实进行有效把控。

参考文献:

[1]彭笑蓉.上海市松江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要素的管理[J].上海计量测试.2017,44(05).55-56

[2]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S].2017.10.16

[3]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S].2018.11.22

[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2019-02-25


[1] “同等能力”指需满足以下条件:a) 大科学历至少从事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8年;b) 大学本科学历至少从事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5年;c) 硕士研究生学历至少从事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3年;d) 博士研究生至少从事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