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  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  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

贾云翠

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农村局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工作历来是我国政府工作重点和关注目标。特别是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体系进入了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的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新的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农业环境检测机制的建设。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环境检测机制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机制的具体措施,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业;环境监测;安全生产

引言

要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各种安全生产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不容忽视,那就是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性。没有一个好的优质的农业环境,就无法进行安全生产,更无法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失去了这个前提,农业安全生产就是一纸空谈,尤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制订详实可行的现场采样方案

为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水平,要早期制订出详实可行的现场采样方案,全程按照现场采样方案进行现场采样,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影响因素。在制订现场采样方案时,可以重点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确定现场采样的目标,二是编写现场采样的方案,三是现场采样的补救预案。在确定现场采样的目标这一方面,要在现场采样工作开始前明确任务目标,并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做好深刻分析,确定现场采样任务目标的可行性。通常情况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任务包括6点:一是联系人,二是任务来源,三是负责人,四是主要内容,五是完成时间,六是监测目标说明。首先要一个明确的现场采样任务和要求,则后续的现场采样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在编写现场采样方案时,要明确“当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不同时,样品的质量要求也有不同”这一点。为此,要严格按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和目标,认真编写最为科学和合理的现场采样方案。编写现场采样方案时,要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和分析现场调查的资料,所有的因素均应考虑,不能遗漏或不考虑。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现场采样方案必须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场采样的内容,二是现场采样后的样品保存与运输,三是现场采样的记录内容和要求,四是现场采样质量的监督管理办法。

在现场采样的补救预案这一方面,由于现场采样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难度增大,出现意外事件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为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或降低意外事件发生风险,必须要早期便制订详实可行的补救预案,罗列出不同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通过制订补救预案,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补救,将不利影响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建立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建档制度

各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要针对全区农业环境进行整体、周密、详细的整体规划,并且按照总体规划建设的需求来完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定点监测工作。比如土壤、水和大气,为了完全掌握其在农业环境的变化趋势,就必须拥有准确的资料信息,涵盖当前地区农业环境的历史情况以及发展现状。首先将天文、气候、历史等条件进行归类,并且按照同样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就可以简明扼要了解整个地区农业环境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农业环境的检测报告来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料,并向相关地区的农业基地选择数据进行反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环境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对于突发性的环境检测工作的处理,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并发数据信息进行反馈。在有效的数据信息环境处理工作中,详细资料有助于对不同种经济环境状况的描述。所以规范的检测报告和数据信息资料收集对当前农田环境的检测工作来讲非常重要。

3建立“隔离带”强制管理监测制度

要想确保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安全,其周边环境的监测管理也绝不能忽视。在这些基地周边强制划出隔离带,并对其间的肥水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上述各种安全生产基地内的农业生产,是按照各自的生产方式按规程进行生产的,其肥水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都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危害。而其周边(即划定的隔离带区域)的农业环境内的农业生产,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主要是在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方面,则未必都是合理的,安全的。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监控,就完全有可能对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造成危害。例如,隔离区内的农业生产中有不当的用药行为,就完全有可能通过灌溉水、空气等污染途径进入到安全生产基地内,造成该基地生产环境的污染或致使其产品受到污染。因此,在这个被划定的隔离带内,对其农业投入品及生产方式都有必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要随时监测监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危害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4采样结束后的质量控制

在完成现场采样任务后,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例如,采样结束后环境样品易受到生物、化学、物理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些组分的浓度发生变化,最终的监测结果真实性受到影响。为此,对于现场采样的工作人员而言,待顺利完成现场采样任务后,必须要做好样品的保存,并尽快安排样品的运输,全程做好质量控制。采样结束后的质量控制可以重点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贴好标签,采样记录单必须认真填写,若有特殊情况,则要详细标注在采样记录单上。二是检查分析样品和资料的完整性,认真对比现场采样的监测任务表和完成表,及时发现现场采样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三是采集完成的样品要尽快送入实验室,避免样品受到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5建立健全有效的强制管理监督体系

为保证农业生产基地生产环境的健康,应结合有效的环境保护及检测工作来完成生产环境的控制,并且在环境保护基地附近必须严格管理和监测化肥和水等农业投入物。安全管理制度内的生产工作必须按照生产经营的方式来进行认定,化肥和农药等农业产品的过量投入使用将会给农业产品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弊端。因此,必须结合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调控,尽量避免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危害。在指定隔离区周围的农业生产,不一定是合理和安全的,因为使用农药的方法、药物的种类、用法、剂量和时间等不一定合理和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隔离带内的农业投入和生产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工作,并且能够在监督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遇到的安全隐患。

6健全有效的企业生产监控工作

对某些农业生产环境较为复杂的企业单位,特别是有污染事故的企业,进行合理的监测工作。常规监测、抽水试验、关键期监测等3个环节紧密结合,一环不可放松,从而有效防止泄漏等污染事故的发生。

结语

总之,完善了农业环境监测制度,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有其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安全品质才能得以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79,181.

[2]李海宗.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97-198.

[3]叶伟君.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探究[J].科技资讯,2021,19(35):86-88,155.

[4]廖家富,周华英,张海彬,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引导机制构建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9-23.

[5]付永辉.完善农业环境监测机制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