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滑坡治理方式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滑坡治理方式之研究

崔同建

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41

摘要:地质灾害的出现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通常会伴随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性较大,基于此,本文分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滑坡灾害的成因以及治理方式,希望可以为滑坡灾害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滑坡治理;措施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长期受到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下水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的顺坡向下滑动,通常情况下山地地区以及丘陵地区容易出现滑坡灾害,大型的山体滑坡事故可以达到几百万立方米,山体之下的村庄也会被掩埋,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为此,需要针对滑坡灾害事故进行动态化的监测,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降低滑坡灾害的负面影响。

一、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

导致出现滑坡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雨等,如果该地区的风力较大,会对边坡的岩体造成风化影响,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崩塌事故,在强降雨的影响下,会导致坡体中的含水量增加,此时岩体的自重会增加,长时间在雨水的作用下,土壤结构会被软化。此外地下水导致的静动水压变化,进而引起山体滑坡,而地震也会增加滑坡事故出现的概率[1]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山体滑坡灾害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类工程项目都在积极开展,在山体区域进行施工,可能会对原有的岩体结构进行破坏,例如,在建设高铁等工程时,在遇到山体时部分施工单位会选择爆破的方式修建隧道,此时山体的结构会受到严重影响,边坡的承载力以及底部的支撑力都会不断下降,此外,大量工程建设以及工业生产使得环境污染加重,例如,工业生产产生废水进入自然界中,也会对岩石和山体造成侵蚀,导致岩体的承载力不足,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情况就有可能出现滑坡灾害。

(三)岩土及岩体结构特征因素

边坡的稳定性受到自身岩体、岩土物质结构的影响,岩土结构中包含大量的沁水物质、矿物以及石英等层状结构的岩石,岩石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岩土的抗风能力等性能不足,一旦出现积水,就容易出现滑坡。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滑坡治理方式

(一)设计治理计划

为实现对滑坡灾害的有效治理,首先需要收集边坡情况的资料,并对容易出现滑坡的现场进行调研,判断边坡的破坏程度,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边坡位置的地质情况,附近是否存在工程设施等,结合已经出现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地质环境特点,设置治理计划,并具体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选择治理的方法;其次,需要针对各种数据参数进行计算,并以数据作为基础,综合分析目前边坡的实际情况制定防护措施;最后,在针对岩体结构进行治理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技术的应用标准,并对现场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同时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建造减压脚

山体出现滑坡主要是因为岩体的抗滑力较小,在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滑坡,通过建造减压脚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对滑坡问题的治理,可以将驱滑段的土体或岩石移动到其他位置上,该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山体的下滑力,如果下滑力可以小于抗滑力,出现滑坡的概率就会降低,在建造减压脚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岩石或土体进行开挖,为保证山体的稳定性,需要严格控制开挖量[2]

(三)建造挡土墙

针对山体滑坡灾害的治理过程较为复杂,挡土墙主要是建造在山体的边缘位置,在施工中需要较多的施工材料,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设计。

(四)建造排水沟

在建造排水沟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综合考虑地形、地势等因素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建造,该地的降水量是设计排水沟方向和尺寸的重要依据,排水沟建造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水的渗入量,以此来控制山体裂缝中的含水量,当山体裂缝中的含水量降低之后,岩石结构受到的侵蚀也会随之减小,从而起到维护结构稳定性的目的。施工需要根据不同地段的地形特点,设置不同形式的排水沟,在暴雨天气中,排水沟可以及时排水积水,从而减少出现滑坡的概率[3]

(五)应用预应力锚杆技术

预应力锚杆技术主要是针对坡道进行防护处理,实现对坡体和围堰等结构的加固,可以将这些结构相连,时期成为统一的整体,进而实现加固稳定的作用,实际施工阶段,施工人员可以将锚杆锚入到存在松动问题的岩体中,可以在两边形成积压作用力,从而实现防护和加固,减少滑坡灾害发生时的负面影响。

(六)应用组合梁技术

组合梁技术是指将山体中较薄的岩体层看作是梁结构,并进行锚固处理,让岩体之间的挤压力增强,此时,各层岩体之间的摩擦会增加,组合梁的抗弯强度也会增加,可以减少形变问题的出现,可以有效提升岩体结构的承载力,进而增加岩体的强度。

(七)其他防护措施

目前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针对滑坡灾害的常见治理方式还包括挂网喷浆、地表硬化、主动防护等,其中挂网喷浆是针对出现风化、腐蚀、雨水冲刷的岩体结构进行防护处理,而地表硬化是使用混凝土材料针对岩体出现的裂缝、空鼓以及脱离进行密封、增加耐磨性的处理,主动防护则是指使用钢丝绳包裹坡体结构,针对坡体出现的滑动问题进行限制,实现对由坡体风化造成的脱离、崩塌等问题进行预防

[4]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滑坡预防措施

(一)建立山体滑坡监测分析系统

由于滑坡灾害发生的位置中,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等都较为复杂,如果出现一次山体滑坡,那么该地区的山体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会出现缓慢滑动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山体滑坡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对滑坡灾害的有效预防。可以将现代化技术以及设备应用在监测分析工作中,针对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进行监测,及时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参数,包括水文、地质等信息数据,并基于数据对滑坡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尤其是在出现恶劣天气的时间段,需要时刻进行监测,针对滑坡出现的可能性、出现滑坡的位置以及滑坡造成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并提前做好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出现滑坡事故立即将各种数据信息上报,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救援措施[5]

(二)严格监测山体滑坡

在出现山体滑坡之后,周围地区可能还会出现多种滑坡事故,因此在救援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滑坡现场的实际情况,可以使用仪器设备针对山体出现的裂缝问题进行检查,判断二次出现滑坡灾害的概率和危害,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排除干扰因素,对潜在的灾害事故隐患进行防范,从而减少二次事故的出现,将山体滑坡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结束语:总而言之,滑坡灾害使得出现势必会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地区,在针对滑坡灾害进行治理预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导致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据山体、岩体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实现岩体结构的加固,同时还需要针对容易出现滑坡的地区进行动态的检测,科学分析数据内容,对出现滑坡的概率进行预测,在发生滑坡之后,还需要针对山体破坏程度进行分析,减少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对滑坡的治理和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范继宇. 地质工程中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治理措施 [J]. 汽车博览,2022(25):198-200.

[2]李游. 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J]. 中国金属通报,2022(6):169-171.

[3]庞皓杰. 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及边坡预加固分析[J]. 西部交通科技,2022(8):75-77.

[4]赵亮. 某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方案研究[J]. 新疆有色金属,2021,44(6):38-39.

[5]邓才刚. 地质灾害治理中的边坡稳定与滑坡治理策略[J]. 建材与装饰,2021,17(24):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