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入手,深入探究古典诗歌的诗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从教入手,深入探究古典诗歌的诗意

周菁菁

中山市实验中学

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古典诗歌教学诗意流失,语文教师应担负起主要责任。语文教师只是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问题还远远不够,应努力提升自我的素养,让诗意早日回归古典诗歌课堂。

一、热爱诗歌,传递诗意

教师的情感会感染课堂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诗意会点染课堂的春天。它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感觉、体验和暗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特殊的情绪氛围中,进入审美境界。教师的课堂情感或是教学诗意往往从两个方面表现:

  1. 教师的身体语言表现诗意。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研究结果指出,人们获得信息总量分配=文字7﹪+声音38﹪+姿势55﹪。可见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占据重要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能够增强口头语言的感染力,甚至能表现出口头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深沉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身体语言包括“眼语”“脸语”“手语”等。教师的眼神不应是呆滞的、飘散的、空洞的、冰冷的,而应随着诗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时而喜眉笑目,时而横眉怒目,时而愁眉泪眼,教师脉脉含情的眼神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丰富,不能面无表情、面色阴沉,教师受诗歌情境的感染,时而春风满面,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愁云满面,教师忘我投入的面部表情方能引领学生深切感受诗歌的情感、诗意。教师的手势过多、幅度过大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突出诗歌审美的重点或情感,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手势来增强口头语言的感染力。

  1. 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诗意的教学语言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古典诗歌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语言随意苍白。他们在上充满诗意的古典诗歌的课时,教学语言平铺直叙且缺乏文采,重复啰嗦且毫无逻辑,喋喋不休且音调毫无起伏,于是学生不为所动,昏昏欲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上古典诗歌课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形象、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特级教师韩军在上《登高》时是这样导入的:“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样形象准确、文采斐然、声情并茂的教师语言,很快引领学生融入《登高》的悲壮意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杜甫的伟大爱国情怀。

二、提高素养,挖掘诗意

语文教师在教古典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教参和课下注解,这样教师只是闭门造车,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语文教师要教好古典诗歌,应广泛地查找资料,深入地了解作者情况、诗歌创作背景、诗歌相关评论,不断更新自己对古典诗歌文本的解读。平时应多读美学、诗歌评论、心理学的著作,增强自己的诗歌敏感度,丰富自己的古典诗歌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文本解读上,应该有一颗大胆质疑、深入探究的心。

我在教授李商隐的《锦瑟》时,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很朦胧很难读懂,学生不能理解李商隐用这两个古人的典故要表达他自己的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勾连起来。学生只能理解这两个典故表面的意思:庄子在梦中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一阵恍惚,不知道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杜宇禅位退隐,国亡身死,暮春啼血,魂化为鸟。学生不能把这两个典故和作者情感很好地联系起来,老师应该深入挖掘并善加引导,不能蒙混过关,让学生云里雾里,蒙在鼓里,不得出路。第一个典故应引导学生不应纠结在庄子和蝴蝶上,而应集中精力在“梦”“迷”两字的理解上。李商隐感到自己逝去的年华、爱情等美好事物,就像“梦”一样多么美好却又多么短暂,曾经拥有却像“梦”一样多么容易幻灭。“迷”字贴切地表现出李商隐对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如美梦般沉迷,对失去的美好事物如梦碎般迷惘。第二个典故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望帝杜宇在位时励精图治,有德有才,只是时运不济,碰上发大水,不得已禅位给有功之臣,自己是很不甘心的,觉得命运无常,造化弄人,内心觉得冤屈,以至于魂化杜鹃,口中啼血。李商隐是用望帝这个典故来为自己鸣冤抱屈,自己对于理想、爱情等美好事物,也是全力以赴,不懈追求的,可自己空有才华,却卷入牛李党之争,一切成空。“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化为杜鹃为自己鸣冤啼苦,尚有所“托”,可李商隐年华老大,一事无成,他的一片春心何处可“托”呢?这两个典故只有这样深入分析,李商隐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怅惘、失落、不甘、怨愤的心情,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得到。老师只有不断挖掘古典诗歌的诗意,不照本宣科,不断提高自己的古典诗歌素养,才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古典诗歌美妙的境地。

三、理念先进,共享诗意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古典诗歌教学理念,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燃起不竭的教学热情。而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老师几乎全部包办代替,在课堂唱独角戏,自己讲得兴致勃勃,可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其原因在于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重燃对古典诗歌的热情,培养探究古典诗歌的能力,成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体。把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哪怕学生的思考还不深入,探究还没出新意,表达还是磕磕绊绊,对此我们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学生,多坚持这种理念,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将会不断进步,一定会让你收获惊喜与感动。同时我们教师也要注意古典诗歌教学理念不要陷入为了应试的怪圈,一味灌输古典诗歌应试技巧,一味进行古典诗歌题海战术训练,只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样做只能打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学生只会机械地照搬找抄应试技巧,学习古典诗歌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这样急于求成,过于功利,正如拔苗助长,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能力培养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我在教授王昌龄的《从军行》时,师生一起探究这首诗歌的内容、情感,认为这首诗描述了唐朝广大戍边战士以身许国、不灭强敌、誓不归还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但是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并且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表明戍边战士生活的环境多么荒凉艰苦啊。“孤城遥望玉门关”表明戍边战士翘首企望归乡,但归乡之期却遥遥无期,不知道自己是否要老死边关,于是倍感孤单无奈。“黄沙百战穿金甲”表明战斗激烈频繁,战士随时有生命危险,感觉到战争的冷酷无情。“不破楼兰终不回”的“终”字可以解释成“最终”“始终”,战士虽然归家心切,但强敌不除,始终不能回到家乡,可能要老死边关,戍边的战士是多么忧愁多么无奈呀!对学生基于诗歌内容情感提出的这种质疑,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于他们的这种探究精神,我不吝赞美。这首诗歌保家卫国的主旋律外,学生唱的思乡厌战的小调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质疑的行为,我们老师不能压制,应多加肯定,善加引导,学生尝到了探究的甜头,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古典诗歌蕴藏的无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