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卢佳园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2247

摘要:为响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号召,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汽车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应当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文将从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传统的汽车类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参与行业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与实际工作场景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为主。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很少关注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实践经验不足、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此外,高职院校大多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与企业合作时,因不能精准定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而导致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

(二)教学资源不匹配

(1)教学资源有限

目前高职院校对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未完善,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是套用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没有针对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课程体系。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够,多数企业未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学校合作时只注重了教学质量,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

(2)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另外高校教师主要教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中从事汽车类专业教学的人数较少[1]。由于专业课程安排的时间限制,教师通常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授课,无法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还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注重自身知识的传授,没有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

(三)师资力量薄弱

(1)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很多教师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甚至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双师结构比例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仅具有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不够密切,高职院校在汽车类专业建设上与企业联系较少,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合作不顺畅。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对策

(一)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在对汽车类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培养,这样才能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中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可以联合企业共同举办相关专业知识竞赛、模拟招聘等活动,通过比赛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将汽车类专业学生带到汽车4S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高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还可以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来为学生进行指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引用新型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将互联网+、 VR、 AR等新兴技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可以通过 VR技术实现对汽车进行虚拟仿真,将虚拟的汽车零部件、虚拟的汽车功能、虚拟的驾驶场景等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 VR技术使学生感受到汽车内部的构造、功能以及驾驶体验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需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采取校企联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工作人员的岗位需求[2]。同时,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汽车行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技术。此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绩效发放的参考依据。另外,学校也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优秀人才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与指导,让教师了解汽车行业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新趋势,并结合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

结束语

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加强深度合作,深度融合,在培养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等,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任丰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 汽车测试报告, 2021(021):000.

[2] 朱建军.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 000(0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