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探究

闫文博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0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情况、复发率以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采用急诊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其住院时间,提高其满意度。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抢救效果;满意度

  急性心机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以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等为临床表现,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多由急诊收住院,但由于急诊科工作量大、任务重,常忽视患者身心需求,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的效果。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25±4.36)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0.47±3.41)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建立静脉通路、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等。观察组采用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如下:①予患者绝对卧床、持续氧气吸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检查等,注意观察其心率、呼吸、心律的变化,同时备好抢救物品、抢救药物,避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开通患者静脉通路,输液时需严格控制滴速,避免输液过快,加重期心脏负担。②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于疼痛剧烈患者予其镇痛药。③评估患者病情、向患者或其家属询问患者的用药史、病史,同时采集患者血液送检。④护士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⑤予患者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进而减轻其心肌缺血损伤。⑥对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抢救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对抢救成功患者随访1年,记录其复发率。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共100分,非常满意>80分,满意50-80分,不满意<50分;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χ2 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 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与住院时间 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0.14±5.74)min、(6.24±1.74)d,明显少于对照组(51.96±9.57)min、(8.67±2.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3、5.111,P<0.05)。

  2.2 抢救成功率与复发率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0%(36/3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8%(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54,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41%(2/37),明显低于对照组24.3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32,P<0.05)。

  2.3 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27例,满意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4.59%(35/37);对照组非常满意11例,满意16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2.97%(27/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366,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缺氧、缺血导致心肌发生坏死,其主要诱因与激动、暴饮暴食、过劳、寒冷刺激等有关,是导致患者猝死的主要因素[3]。故为降低患者死亡率,实施急诊急救护理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急诊急救护理能缩短患者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提高其抢救成功率,降低其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急诊急救护理是急诊科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综合性护理学科[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较危急,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快速安置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在最短时间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应予患者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使其动脉血氧含量增加,进而改善心肌缺氧;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测,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同时备好抢救药品,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耽误最佳抢救时间[5]。需保持环境安静,做好患者家属心理护理,避免其因担心患者出现情绪激动,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向患者讲解其病情,并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在疾病恢复期应指导患者以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少食多餐,忌过饱,需戒烟酒;同时多进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心脏负担[6]。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而导致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中采用急诊急救护理能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其身体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杨华,黄贵祥,曾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83-85.

  [2]陈新军,郑若龙,李伟章,等.江阴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进展及优化策略[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7):622-627.

  [3]刘纳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应用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0):5027-5028.

  [4]黄曼,王飞,吴林辉,等.团队工作模式在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3):204-206.

  [5]苏娟娟,陈玉芬.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5):2398-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