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山水精神的具体呈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道家山水精神的具体呈现

赵金地

412929xxxxxxxx3546

摘要:从“心师造化”、“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创作体验阶段,到“迁想妙得”、“删拔大要”的创作构思阶段,再到“三远”、“技近乎道”等创作传达阶段,山水艺术的“诞生”被赋予道家哲学意味。本文主要阐释道家山水精神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道家;山水精神;具体呈现

“道”、“气”、“象”是道家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构建了道家哲学与山水精神关联的哲学基础,是道家哲学与山水精神的精神内核和契合点,具体联系体现在山水是“道”、“气”生出的“象”,体现对“道”的观照。

一、艺术体验阶段:身即山川而取之心师造化

艺术创作的前提是有足够的体验,所以艺术体验阶段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物质上的准备和精神上的准备。在创作前,我们需要强烈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还需要收集素材和审美经验。素材的来源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这涉及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辩题——师古还是师造化。拥护“师古”者是为强调间接体验,即以古人为师,从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作品中汲取养分,代表人物有提出“暗合古法”的清代四王画派;支持“师造化”者则是强调直接地体验社会生活、积累素材,尤其是以自然造化、山川河流为师,代表人物很多,有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1]、王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2]、荆浩“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等。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郭熙是北宋水墨山水宗师、著名艺术理论家,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全书共分六篇,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在此书中,郭熙强调,要想作出好画必须真正深入地观察和体验,“身即山川而取之”,充分考虑不同的视角、季节、气候等因素带来的多样性,做多角度的观照,“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饮看”,才能胸有丘壑。郭熙认为,只有通过直观的观察,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山水的审美魅力,也就是在直接观照山水时,才能领悟“道”。把对道的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以“自然”为道,这个道家哲学思想贯穿于艺术创作的体验阶段。

观照的主体要发现山水的审美价值,实现对山水的审美观照,还需要一颗“心”,郭熙称之为“林泉之⼼”。他强调,要想真正体会到山水的魅力,艺术家需要拥有一颗与之相符的审美之心,否则,观众将无法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而作品也将无法被创作出来。因此“林泉之⼼”是实现审美观照的主观精神条件。

早在魏晋,姚最就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后在唐代由张璪继承,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源”[3]。“造化”即自然、山水;“心源”是作者心里的情思、情怀,是人世间一切事物“印”在主体之心、主观与客观共同的最终来源。“心源”与“造化”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本质上有内在一致性。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艺术家在师法大自然的同时结合内心的感性情怀,强调艺术创作者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外师造化”阐明了现实为艺术之本,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唯物论。

在艺术创作中,“心师造化'主要指通过主观的审美体验去感受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内在规律,而非单纯的摹仿。它在性质上不在于再现模仿而在于更加注重主体抒情和表达,它是主体和客体,再现和表达的高度统一。这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观,来自道家哲学以道为本源、阴阳二气为本质的辩证宇宙观,比西方美学在海德格尔之前长期主客二分的宇宙观,占主流的模仿论要进步得多。

二、艺术构思阶段迁想妙得删拔大要

第二阶段的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部分,它要求艺术家将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灵感转化为具有深刻含义的艺术形式。艺术构思上承艺术体验,下接艺术传达。[4]在艺术构思阶段,不仅需要发挥想象力与记忆力,以求“迁想妙得”,还要认识到构思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需要“删拔大要”。

“迁想妙得”是山水画祖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美学原则,承接其“以形写神”,向下启发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迁想”指通过运用艺术想象力,将主观情绪融入到客观的事物之中,从而产生出独特的艺术体验。“妙得”中的“妙”继承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5],“妙得”指超越物质的局限,探索无限的“道”,即传神。因此,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观照,将客观事物转化为生动传神而完美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所谓的迁想妙得。“迁想妙得”是客观现实和艺术家主观心理的有机结合,而“删拔大要”是山水画表现“天地大美”的独特造型方式,承接自庄子“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的美学思想。

“删拔大要”的提出者是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其著作《笔法记》是对我国水墨山水画早期阶段的理论总结。其中最具价值的“六要”是谢赫六法的继承和发展。“删拔大要”是对“六要”之一的“思”的解释:“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意为画家在构思时要提取一个凝练的典型,舍弃繁杂的细节或要素,取其“大要”。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通过写实手法来表达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抽象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因此,“大象无形”被视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总体范式,模仿自然的美学原则。“无形”、“写意”是删拔大要对于中国山水画特色的塑造,也是写实的升华和艺术家情感表达。

三、艺术传达阶段乎道三远法

在艺术创作的最后完成阶段,艺术家们利用各种物质媒介,以独特的语言和技巧,将他们的想法转换成某种艺术形式,这就是艺术传达,也可以称为艺术表现。艺术表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和技巧,故在这个阶段,“技”是作品得以呈现的前提,但“技”不仅仅指艺术技巧,而是与道相通的。在《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眼睛“未尝见全牛”,刀割下去仿佛“无厚入有间”。强调的就是通过掌握客观规律并灵活运用,可以摆脱必然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解放。主客体相交融,获得真正的自由。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暗示了技与道的关系,技是必然王国,道是自由王国。庖丁解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它让人们获得了自由的感受。各种各样的技艺都能通过规律的探索达到道的境界,并且最终技合于道,二者相互精进,在技艺运用中悟道,于道中施展技艺。除了直接对技道关系进行讨论,中国古代画论中还有很多间接体现道家哲学思想的技法,例如郭熙所说的“三远法”。

“三远法”是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绘画技法,指三种观察、欣赏、创作山水的角度,包括高远、深远、平远。

参考文献

  1. 渠敬东、孙向晨主编:《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
  2. 赵继红陈子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山水诗兴起时间与庄老关系之再探》,《大连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1] 《绘画微言·山水性情》

[2] 《山水诀》

[3] 《历代名画记》

[4]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

[5] 《道德经》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