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集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博物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3

博物馆集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博物馆为例

吕玉洁

哈尔滨市博物馆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和精神符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博物馆正成为公共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民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仍需提高。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整合资源,构建城市博物馆群,促进博物馆的多功能建设,创造城市文化环境,使之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真正成为体现性格特征的城市名片和居民的文化休闲场所,是新时代下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关键字:博物馆群、城市文化、创新形式

一、博物馆群建设的思考

(一)博物馆的发展状态

全国博物馆数量逐年增长,社会影响力急速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长至6183家,增幅31.8%。宋向光教授认为博物馆是一种社会现象,换句话说,博物馆的存在反映了特定社会情态和社会需求,是多种社会因素和社会关系共同作用而发生的特殊社会条件的影响。博物馆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博物馆必须准确把握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社会民众的新期待,使博物馆文化反映出新时代特征,赋予新时代意义。

国家文物局《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文物资源的共享机制,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打破地域和行政级别限制,通过互帮互助、博物馆联盟等方式,建立和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做为新时期文博人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树新风的使命任务,以高度责任感、紧迫感担当起民族振兴的大任。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博物馆的理念更新

博物馆是城市、地区甚至是国家的象征,已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文物收藏、展示、鉴赏、研究的传统机构。城市中众多的博物馆在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及凸显地域特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创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是城市的会客厅。

博物馆群建设是将独立、分散、类别多样的博物馆,以汇集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魅力为目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功能作用为方向,打破级别、类型、区域的限制,建立形成文物展览、藏品展示、宣传教育、设施设备、人才配备等资源共享,规范服务水准的博物馆运营机构。

近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探索博物馆群模式。其中比较成功或有影响力的有城市博物馆集群现象,如美国华盛顿DC国家广场史密森尼博物馆群、德国柏林博物馆岛、日本东京都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环西湖博物馆群、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濠河博物馆群及波恩博物馆长街等。通过合理布局、功能作用发挥,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博物馆群模式的内涵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指导意见》的亮点在于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开放共享,提出了系统完善的政策措施,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围绕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目标,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探索以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为代表的博物馆集群发展之路。

整合具有包容力、灵活性和力度,是不同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行为过程,是体现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过程。博物馆的整合指的是在城市特定区域范围内,实现整体内部的各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制定整体规划发展策略,资源优化组合、求同存异、协调发展,使博物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综合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群发展体系,全方位展现城市文化,提高博物馆群的整体影响力并发挥整体整合功能。同时使博物馆能在更多层次、更多领域为更广泛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构建丰富的文化空间,更好的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构建博物馆群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博物馆的发展,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等级、规模、职能的博物馆依托地域性的条件组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是多数的博物馆配套设施不健全,职能单一,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合理的分工,性质和功能相似,相互联系不够紧密。二是从产业功能、文化建设等角度加强博物馆群的建设,构建一个空间有序、层次分明、特色显著的博物馆群网格系统。三是实现共赢。增进博物馆群各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集聚效应。加强合作协调发展,达到联动效应。

三、哈尔滨博物馆基本情况

(一)哈尔滨博物馆规划筹建阶段

2019年哈尔滨市委搬迁,将充分利用市委原机关大院办公楼建设博物馆群。一是该博物馆群以展城市为主题,展城市发展、展城市特色,充分彰显哈尔滨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二是该博物馆群以主题展与收藏展相结合做为主要展陈方式,建设具有哈尔滨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展馆。三是在办馆体制机制上,采取政府与社会办馆相结合的方式,总体突出民办公助,由政府统一管理。并强调,市委原办公区建筑群本身就是一段历史,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历史原貌,坚决避免大拆大建。以多形式建馆模式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博物馆资源整合、利用、共享的有效举措和手段。

(二)哈尔滨博物馆边展边建阶段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柳树街13号的哈尔滨博物馆于2020年10月1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馆群占地面积32000,建筑面积63000,展览面积40000。处于城市中心区域,毗邻中央大街商业街区,既交通便利方便市民游客参观游览,又是繁华喧嚣城市中不可多得的静谧休憩场所。现有13个已开放的展馆,分别为: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哈尔滨文物馆、喜多方古董·艺术品收藏展馆、俄罗斯油画雕塑收藏馆、黑龙江版画馆、当代影像艺术馆、欧洲铜版画收藏馆、聚航钟表收藏馆、古代陶瓷艺术馆、金漆艺术馆、黑龙江文学馆、百邑收藏馆。

哈尔滨博物馆内各馆具有相似的发展背景、文化基础、区位条件。通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结构有序、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博物馆群。该馆以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和哈尔滨城市历史展馆为核心。哈尔滨博物馆群现仍处于规划建设完善阶段,哈尔滨博物馆终将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的博物馆体系结构。
   (三)哈尔滨博物馆——城市新宠

没想到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这么好的博物馆,没想到这里的展品种类和数量这么丰富,这真是节日里的文化大礼包!市民赞叹。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标志。在博物馆的建设上,哈尔滨闯出了一个新思路与新想法,用最少的财政投入,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施工改造,解决了其他城市面临的新建博物馆远离市中心,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较低,公共交通不便利的问题。哈尔滨博物馆充分利用了哈尔滨老市委在道里区的核心地理优势,毗邻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松花江边、松花江滨州铁路桥(哈尔滨老江桥)、兆麟公园等城市特色旅游景点,游客将其也列入旅游打卡地。博物馆的服务与市民实现零距离,仅2021年哈尔滨博物馆共接待参观团队近400个,参观人数达10万次,广大市民及游客对哈尔滨博物馆给予很高评价。

法国原文化部长郎歌曾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城市文化繁荣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城市竞争力来源于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优势。哈尔滨博物馆珍藏了城市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展现了城市文明成果。博物馆维护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维护城市活力和品质,赢得经济效益、城市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四、哈尔滨博物馆的特点及发展优势
(一)哈尔滨博物馆的特点

1.集群互补性。博物馆群将知识、服务、文化产业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知识的传播平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分析博物馆群的内在发展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博物馆群的特殊性,提升区域内博物馆的文化竞争力。哈尔滨博物馆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达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2.系统层次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整体大于系统内各部分之和。但系统内各要素又不是孤立存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有一定位置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哈尔滨博物馆中各馆就是系统中各要素,以省属馆共建、市属馆自建、民营馆助建的多种形式,由一个或几个知名的、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为主体,并其他各层次水平的博物馆齐聚在博物馆系统中发挥合力作用。

3.功能多样性。传统博物馆功能是教育、收藏、展示、研究。而博物馆群除了这些基础功能外,更多的融入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中。成为融合收藏研究、宣传展示、社会教育、休娱乐的多功能复合型公共文化设施。这与城市多样性发展、市民高品质文化追求密切相关。

(二)哈尔滨博物馆发展优势

博物馆应关注当代人的诉求。日本著名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曾提出:博物馆是人与物的结合。是两种文化载体的交流,现代文化的载体(人)对传统文化载体(物)实现理解和传承的交流过程,而交流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在参与交流的双方实现了理解时,交流才成立才有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已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涉及追溯历史、鉴赏艺术、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亲子互动、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等方面。哈尔滨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对象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积极调整完善自身职能,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从而成为综合性的优质文化空间。

1.有利于城市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博物馆集聚可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我市文化建设与提高市民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集聚效应,拓展、吸纳、改善中小博物馆及有特色的民营馆的生存环境。具体的博物馆往往隶属于具体的地区,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从当地与观众中寻求发展的支撑和资源。博物馆被认为是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认同的名片,是不同地区与社区人们由藏品的物质链条缔结的精神空间的物质载体。

2.有利于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城市文化品牌是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映,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表述,是城市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它源于城市生活却又高于城市生活,凝聚着城市精神又升华了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的品牌应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文化性格,是容易被人们指认和记住的代表这个城市社会公众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的历史积淀、特色文化是树立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源泉,在城市发展的大潮中,城市个性的缺失造成了城市特色危机。文化品牌离不开城市居民的参与、继承和保护。市民认可自己城市的文化品牌并为之骄傲和感到荣耀从而为之宣传,才能够有效维护好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博物馆群可以促进地域城市品牌文化的形成,进而提高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和形象。哈尔滨博物馆就是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进而展示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3.有利于塑造城市性格、弘扬城市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有效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作用,在国家记忆保存、乡土情结维系、文化身份认同和谐社区构成等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博物馆群将是城市文化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城市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创造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教育环境。城市的传统文化是增强市民对城市认同和凝聚力的基础,也是促进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城市的文化形象、氛围和品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居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以及通过特色生活方式传达出来的,而一座城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城市间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文化的先行者,体现了文化的无限张力。博物馆正在发展成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文化设施,是吸纳知识、体验文明的地方,是陶冶情操、升华气质的地方,是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地方,是舒适优雅、充满乐趣的地方。博物馆应努力摒弃行业神秘感,增进社会亲和力。博物馆的存在对于城市文化的生成、延续和城市人群的性格塑造是如此重要。通过博物馆,一个城市和一个地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元素都将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2019年1月.

2.单霁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3.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妮娜·西蒙著.喻翔译《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