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邓忠贤

鄄城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省  菏泽市  274600

摘要:大豆供需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食品和食用油安全,而大豆的高产量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项在传统耕作方式上,采用2-4列小株距玉米带状与2-6列大豆带间作栽培的新技术,实现了两个品种相辅相成的双丰型栽培模式。与常规间作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应用上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字: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技术

0引言

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玉米和大豆产量和质量。运用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可极大提升两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在进行间作套种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化学防治方式,防止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对于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说,其技术相对比较复杂,要求各个阶段都不能出现差错,种植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确保栽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1玉米间作大豆概述

我国粮食作物种类繁多,种类复杂多样。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大豆。这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种植面积较广。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快速发展,玉米和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得到创新。玉米和大豆间作在种植结构上体现了优势互补。玉米和大豆的高度不同,两者间作,既能合理利用空间,又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大豆是固氮作物,固氮3.2kg/667m2左右,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能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可以很好地汲取水分和养分,而大豆根系较浅,耐旱性较差且怕涝。所以,玉米和大豆间作可以互补。

2大豆和玉米种植基本情况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大豆为原材料的豆制品因口感良好和营养价值高,得到民众充分喜爱和追求。玉米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国布局广泛,各个省份均有种植。我国米生产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6个玉米区。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等省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0%以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玉米及大豆的需求每年呈递增趋势。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大豆和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当下,相关农业人员和农民应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完善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技术,转变种植模式。

3玉米间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3.1土地选用

种植前对土壤的选用中,首先要对所备选土壤进行肥力检测,尽量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且营养丰富的地点。最好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区域,周围无高大遮挡物,不影响农作物生长中的采光。不选择有大面积低洼积水处,雨水季节的积水得不到及时排出,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确定好种植区域之后,要进行整地操作,确保种植土壤细且平整,有利于玉米大豆的发芽生长。对所选土地进行开沟引流准备,以应对洪涝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

3.2种子选择

农作物种子质量的选择,直接影响后期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收成,选种工作在间作复合种植中也特别重要。种子的选用要根据所选地域的种植环境、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差异性来进行选择。要参照间作混合种子的特点选择耐密性好、抗逆性强且适合机器收割的夏播品种。大豆品种的选用上要参照密植性能好、耐荫性较强且稳定等特点,以便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另外,播种前,要对所选种子进行科学的包衣处理,提高其发芽率并降低生长中病虫害的发生。

3.3科学间隔距离

玉米间作大豆带状的复合种植技术对其农作物种植的间隔距离要求相当严格,种植前,进行精准科学的规划和种植,能使农作物后期的操作事半功倍。如果农作物种植的密度过大,不仅不能达到提升产量的目标,还会因为其通风不好、缺氧、营养元素的流失等原因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最终降低玉米大豆的产量。如果密度过小,则达不到土地利用率的最大化,最终影响农作物的收成,达不到应有的产量。由此可见,合理科学安排种植间隔距离至关重要。在间隔距离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后期机械化操作的便利性,制定出可行合理的种植间隔距离。

3.4除草及病虫的防治

在种植玉米和大豆过程中,生长中期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病虫害防治时,应多采用生物防治以及物理办法,以符合生态和绿色农业发展需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减少使用化学防治办法,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要使用低毒、低残留化学类农药。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化学农药的管控,避免高毒性农药流入市场。大豆的病害主要为灰斑病、灰霉病等,虫害为黏虫、食心虫。玉米的主要病害为大叶斑病和小叶斑病等,虫害为螟虫、田间地老虎等。对以上病害不同类型应采用不同应对方法。处理虫害时,可采用人工杀虫方式或低毒性农药进行化学毒杀。如螟虫、黏虫等害虫,可运用三氯杀螨醇乳油进行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影响较小且杀虫效果良好。

3.5水肥管理

由于玉米和大豆对其生长环境较为一致,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两种农作物的水肥管理工作可以同时进行。玉米和大豆虽在生长中对水分需求不少,但并不耐涝,在雨水较多的时节要注意及时的开沟引流,以免水分过大给农作物带来危害。在干旱的天气,要及时对玉米大豆进行浇灌工作,保证其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农作物生长期间,要密切关注其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追肥处理,保证农作物的营养供应,实现玉米大豆的双高产。

3.6机械化收割

玉米间隔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模式实现了收割机械化,解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在玉米和大豆成熟后,可分别选择收割机械进行收割。农作物间隔间距加大,很多大型机械均可参与到收割工作中。选用合适的机械进行收割工作,为种植人员节省出大量时间,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性。

4效益分析

4.1单株作物增产

玉米与大豆的株高、根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则是利用两者的高度、高度协同的原则,充分利用其生长空间,种植2-4排小株距、2-6排小株距的大豆条带,增大了两个品种间的带间距离,减少了两个品种间的行距。玉米与大豆的互补作用,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提高产量,保障了农户的经济利益。

4.2减少人力和资源的投入

大豆玉米的带状栽培加大带隙宽度,能使农技和农技的高度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机具的通过率,增强了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在实施大豆玉米农事作业中,采用单独收割、联合撒播、施肥等措施,减少了单一作物的操作环节,并采用全程机械化,减轻了种植的繁杂度,与传统的粗放种植相比,可以最大化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结束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玉米分区复合栽培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栽培方法,在确保粮食产量与品质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要使复合栽培技术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还需深入开展这项技术的研究,正确把握其操作要领,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秀英.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9):23-24.

[2]杨芳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8):150-152.

[3]陈西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应用综述[J].种子科技,2022,40(14):33-35

[4]张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