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试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

陈麟春

许昌市种业发展中心 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摘要:我国农业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但从目前的国际情况来讲,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紧密相连,并且与保持我国经济及生活水平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投入研究,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提高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农作物的整体产量,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针对农作物栽培技术及其高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影响因素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作物高产是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解决作物产量低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必须进一步推广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技术,控制栽培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此外,作物栽培技术的突破不仅可以促进作物产量和收入的增加,解决农民温饱与收入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三农”政策,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农作物栽培技术随着相关科技的进步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从我国目前农作物种植活动中所常用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来看,主要分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

植技术以及合理灌溉技术等。

土壤是促进农作物健康良性生长的根本保证,质量优良的土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在农作物栽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壤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地区,应着重分析土壤的相关情况,从土壤中找出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具体原因,对低产量的土壤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应重视施肥工作。肥料能为农作物带去其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只有充分地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才能够保障农作物快速生长。

因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便应运而生。

在自然环境中,任何生物的活动都离不开水,在农作物生产种植的活动中,农作物灌溉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应合理应用灌溉技术。

在农作物的种植活动中,保证植株之间的距离在科学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每株都可以充分吸收固定的养分。一旦农作物种植的数量过多,就会使养分吸收过快,平均下来每株所吸收的养分就会减少。不仅如此,合理的密植技术还能确保农作物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障农作物高质量、高水平生产。

  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为农业大国,为促进农业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并且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但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仍然沿用传统人工种植方式,栽培技术落后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问题。传统种植相对分散,而部分农民在新技术、新思想接受等方面又相对较慢,一些传统守旧的农作物种植户甚至还存在严重的排斥思想。基于上述原因,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也使得农业发展的速度逐渐放缓。加之,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输入,农村居民老龄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而且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也需要充足的推广资金作为支撑,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制约着栽培技术的广泛普及,进而无法在农作物产量提升方面发挥实效性。

  1. 影响农作物高产的因素

3.1播种时间

要想提高农作物产量,相关人员应准确把握当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具体因素。在实际进行播种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从整体出发,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求,根据农作物的基本习性,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实际进行播种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满足种子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本要求。同时,观察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设计,分析幼苗在后续生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应考虑到幼苗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全面提高幼苗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播种农作物时,如果播种时间过早,可能会让种子难以适应生长环境,从而降低种子的发芽率或出苗后植株的抗逆性;如果播种时间较晚,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农作物在后续生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生命周期,从而影响产量。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合理地选择播种的时间非常重要,要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播种时期,全面提高农作物产量。

3.2种植密度

农作物合理的种植密度栽培技术,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为了充分保障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发挥出良好的成产作用,需要把握好农作物种植的密度要求。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情况对农作物自身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农作物进行种植活动前,对农作物之间的种植密度进行科学合理把控,只有严密地设置好农作物种植的整体密度,才能够保障农作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光合作用的功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最终产量。不仅如此,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对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分配要求也各不相同。对农作物的密度进行规划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农作物的不同种类进行不同的规划安排。

3.3田间管理

针对农作物较长的生长周期,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气候、病虫害等不良因素的侵害,同时还需根据种苗生长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补苗、定苗等。除此之外,还需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及时进行施肥和灌溉。结合农作物生长习性,定期给土壤松土确保土壤含氧量。土壤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微生物分解还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周期漫长,生长过程中需结合农作物本身生长情况以及周边生长环境给予针对性、有效性的管理与补救,为实现高产优产创造有利条件。

3.4科学技术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形式,高产栽培技术质量的提升同样会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当前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耕地、施肥、播种等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了土壤的翻新效果,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有效解决病虫害对农作物成长的危害,选择合理的农药播撒技术,能够取得更优的预防效果,全新的播种技术能够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提高播种效果。科学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有效应用,对农作物整体产量的提高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农民需要逐渐提升对科学技术操作功能的认识,加大对新科技的引进力度。

3.5自然因素

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发展而言,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等各项因素对于农作物的区位影响都非常大,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分布,还会对农业整体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基本性质不同,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于气候条件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相关种植人员在实际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切实考虑这一问题,仔细了解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合理分析气候条件的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气候发展规律,对降水量进行详细记录。如果是降水量较少的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应及时安排灌溉水源。如果是降水量较多的易内涝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应及时安排排涝的设施等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进与创新栽培技术有效满足了农作物增产增收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现代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一直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九照.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21(9):27.

[2]庞淑云.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4):89-90.

[3]李涛文,黄成莹.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4):31-32.

[4]冯槟.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研究[J].新农民,20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