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加快推动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

张帅,1,周雨萌2

(1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 2云南铭立隆地质矿业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锁着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不断加深,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矿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这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我国矿产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十四五”深入打好生态环境保护一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矿山资源开挖工程项目得以开发利用,同时越来越多遗弃矿山严重威胁到了自然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对大量历史遗迹现代开发遗弃的矿山进行整治,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基于此,本文针对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协调增效对策展开探究分析,为矿山整治修复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矿山(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协同增效;对策探究

针对于我国大量遗留的矿山(区)展开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需要结合矿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以及区域地理、自然、土壤环境状况实际,选择综合采用多样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从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地下水等多要素、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的要求,有效推进矿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的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工程开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1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国家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工作,设立了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修复资金以及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库,并颁布实施了多项针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治的相关法律政策,在此支持和引领下,推进了我国矿山(区)历史遗留以及现代开发遗弃的矿山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大批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在我国,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治历程总体较短,整治技术缺乏成熟性、整治资金需求量大,缺乏较为完善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指标引导,再加上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活动范围广泛,矿山历史遗留问题角度,对于矿山(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颁布实施,对推进矿山(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指明了方向,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等工作作为核心重点进行推进实施,并提出了更好的整治和修复要求,整治的迫切性和系统性要求更加凸显,对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加快推进现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矿山(区)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生态体系,涵盖了山、水、土、草等不同要素,在对矿山(区)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中,必须要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严格依照矿山(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及其内在规律,对矿山(区))废水、土壤、固体废物、地下水等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环境要素予以整体、系统性的整治和生态修复,摈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两张皮”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一体化整治目标和方案,推进我国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增效发展。

2、加快推进矿山(区)生态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对策建议

 针对于矿山(区)生态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而言,其是一项较为复杂化、一体化、系统化的综合性较强的整治工程,涉及到了工程、管理、政策等多种要求,同时还具有污染成因复杂、生态环境影响敏感、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污染类型多样、经济实用要求高等特点,室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性艰巨整治任务。因此,为了有效推进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的有效落实,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2.1推进“涉重”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为协同增效提供总体设计

针对于矿山(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而言,往往矿区污染存在涉及范围广、污染源多而杂,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各种环境要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足以见得矿山(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复杂性特点。因此,在开展区域矿山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过程中,首先需要树立具有规划性、引领性的矿区高效、有序整治的治理思想,然后紧紧围绕矿山(区)的系统性、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有序性特征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总体性规划进行编制,对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目标进行系统性统筹规划和制定,采取分区划定、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有序推进对矿山(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开展。同时,还需要规划构建实施跟踪、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对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开展情况的实时跟进,确保矿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2.2制定“涉重”矿山污染防治相关的技术规范指南与标准,为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在推进开展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开展中,需要紧密结合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方案编制、勘察设计、整治技术、新技术验证等全过程,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出发点进行综合考量,然后进行“涉重”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与规范指南的科学、合理、全面的制定,并加快构建技术体系框架,为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顺利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制定“系统诊断—风险评估—源头防控—过程控制—保护修复”的风险管控总体策略,并严格依照该策略,进行矿区生态环境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方案编制、整治目标等综合整治技术指南的有效制定,进而开展实施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集技术、管理、政策于一体的综合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此外,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开展中,还需要注重对环境背景值的全面调研,合理的进行工程整治标准的明确。

2.3坚持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五同时”制度,为协同增效提供制度保障

积极构建 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同时“调查”、“设计”、“施工”、“验收”、“评价”的“五同时”制度,为矿山(区)整治工程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各项技术措施的充分融合,需要自然资源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紧密联合开展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构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技术文件的联合会审制度,进而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整治、生态修复、河道生态环境整治等系列工作,推进矿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各环节、各项任务的全面、系统设计和同步实施。

2.4积极探索污染防治与修复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为协同增效提供发展动力

 大力开展以区域环境导向为目标的区域开发建设模式(EOD项目组织实施模式),通过鼓励政策的制定、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的创新以及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模式创新等多重手段的实施,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生态修复+文旅+农林”、“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景观化修复机制”等生态修复模式,实现将矿山修复与相关产业导入、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充分融合,为矿山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晓玲,余振国,陈晶.以成效评价引导矿山生态修复理念提升[J].中国矿业,2020,29(10):66-72.

[2]杨峻. 矿山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多方案协同融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3]王琼. 金属矿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55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暨第四届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出版者不详],2018:21-31.

[4]胡玮玮,高明涛.新时代我国煤矿区生态修复机制构建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8,38(03):57-62.

[5]李小虎. 大型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及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07.

作者简介:1 张帅 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 男 白族 1986.10.20  云南大理 水文地质工程师 研究方向是水文地质与矿山生态修复

2周雨萌 云南铭立隆地质矿业有限公司 女 汉族 1989.10.31 云南大理 研究方向是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