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课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浅析初中语文课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田静

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提倡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若是学生能够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因而,本文将简要探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方法

    引言: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可以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对学习产生正确的认知,其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可以对课文所讲内容有大概了解,并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重点学习,保证学习效果,以此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此予以重视,基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使学生能够一生受益。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讲,语文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并不多,但对知识储备十分有限的初中学生而言,要想完全掌握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有着一定难度。在部分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课前没有进行提前预习,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的讲授中,有很多学生不熟悉的生字词,如“畎亩”、“法家拂士”等,为了可以保证课文讲授的顺利,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搞清楚文章的内容,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会造成学生听课效率下降。若是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课堂的学习效率。

    2.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课前预习通常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此环节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对知识予以有效掌握,这不仅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能让他们获得自豪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在部编版初中三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预习中,学生经过认真阅读,将其翻译成白话文,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想法单纯,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与表扬,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法

    1.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热情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并具有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好动、好玩等特征,因而教师应紧抓学生身心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其产生课前预习的兴趣,逐渐变为自觉行为。首先,教师要想学生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对课前预习活动产生正确认识,进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课前预习;其次,开展课前预习竞争活动。初中学生有着一定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转化为一种动力,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进行比拼。

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评比,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预习,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组内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进行组间竞争,更好地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与支持。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若是教师能够不吝赞美,肯定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

    2.向学生传授课前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年龄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他们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偏弱,并会认为预习就是将课文进行默读或抄写即可,未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导致课前预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因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帮助他们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如在部编版中学三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一课的预习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对朗读中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标记,并及时查阅字典进行学习,掌握相应的意思,同时进行朗读练习,提高预习效果。另外,可以让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一些名言警句摘抄下来,让他们利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慢慢体会,这既能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为他们语言表达提供借鉴,还能让学生感受课前预习的价值与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

    3.合理布置课前预习案,有效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初中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尚未形成,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有情感上的激励与方法传授,还要布置一些的作业,让学生快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需要将课前预习案纳入其中,使其可以在完成预习作业的基础上,逐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当然,教师在此期间要认真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字词认知。教师通过书面检查与口头检查两种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学生可以对预习的字词具有明确认知,如正确的写法、读音;第二,问题解答。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进行解答。另外,教师应该在班级内树立榜样,让预习较好的学生分享经验与心得,继而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4.开展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更快形成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习惯仅靠教师一己之力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发动家长,与家长进行密切配合,为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供必要帮助。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让家长能够认识到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家长做好反馈工作,监督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前预习更加高效,学生也可以更快形成课前预习习惯。

    综上,对初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予以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不仅可以确保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使其在未来的学习中受益。因而,语文教师务必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预习,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秀.《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吴瑞芳.《怎样提高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