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治理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农村垃圾治理路径分析

姜天天1王志峰2范宜春3苏旭东4

  1. 杭州新世纪能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311199
  2. 亚德(上海)环保系统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2
  3. 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2
  4. 西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311199

摘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向优良的生态环境、美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期待。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是农村美丽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要重视并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

关键词:农村垃圾;治理措施;优化路径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意义

1.1有利于保护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上美好生活,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道:“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于实践,从自然界当中产生。这就需要认识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生活资料。正确看待自然,认识规律,摆脱自然的奴役和压迫,实现经济解放,做自然的主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离不开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要在正确看待自然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2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守护最普惠民生福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相较之前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依旧在农村尤为突出,主要表现有农村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乡村与城市放在平等的发展位置,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建成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点,有利于促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重要的是实现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有利于村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建设的不断规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

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工业产品在农民的生活中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也在趋向城市化。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活垃圾量为0.8千克,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将近3亿吨。在没有开展农村垃圾治理之前,农村地区居民大多是随意倾倒、丢弃垃圾。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各地区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治理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的处理方式,例如“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

3.农村垃圾治理措施及优化路径

3.1加强监督及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设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并针对每个网格设置专人管理负责。建立由政府引导、镇村主导、村民参与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各乡镇对辖区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加强管理、分解任务、检查考核。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聘用专人,也可以整合护林员、公路养护员、公益专岗等人员承担村内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按照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垃圾产生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当地环境卫生保洁模式,公路沿线村庄和人口密集居住村庄因产生垃圾较多的村,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方面因村施策,防止搞“一刀切”。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垃圾清运、污水处理方式,采取集中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模式,确保垃圾清运、厕所维护、污水治理长期稳定运行。

3.2发挥村民作用

村民既是农村生活垃圾的制造者、受害者,亦是垃圾治理的承担者、受益者,是农村生活垃圾网络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村民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因为生产方式的滞后和环保意识的相对欠缺,制造了大量生活垃圾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污染积累到一定的阈值便反制于村民自身,村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便主动承担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工作。一方面,村民提高自身公共精神,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垃圾的制造和胡乱丢弃,积极参与初始环节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垃圾定点投掷等方式在垃圾治理的源头和初步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另一方面,村民积极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联系,表达治理诉求,依托其他帮助指导,提高自身治理能力。

3.3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网络化治理模式的驱动,目标的驱使并不能赋予各主体的持续,规范的参与模式运行足够的动力,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各主体以及模式本身提供推动和激励。一方面建立考核制度与标准,对各主体的行动进行评价并实施奖惩,保证主体的行动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的网络治理整体可以相互进行联系,并形成正向的竞争关系,从而利用主体的整体荣誉感、胜负欲等心理促进主体行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4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多地联动治理,促进地区之间竞争与合作

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种原因,不同地区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程度不尽相同,一个地区的网络化治理单位可以针对性地解决本地区的治理问题,却也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局面。因此,搭建多地区的治理联系渠道,在地区单元网络治理结构基础上构建外部多地区网络治理结构,实现地区间的主体对应交流,分享治理经验,学习治理技术,实现多个地区与多样主体之间的多元联动。另外,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合作-竞争关系,一方面地区互相进行帮扶,缓解地区内部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治理成绩上进行较量和比较,为治理内部网络主体注入活力。通过多地区外部网络结构的构建,强化治理内部网络的凝聚力的同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弥补。

3.4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多种治理机制

一是要巩固信任和协调机制,保证治理主体的稳定参与协作,是网络治理框架得以支撑。二是完善维护机制,加大监管的范围,采用合理的惩戒措施来减少治理主体利用网络治理模式运转存在的各种漏洞投机取巧的行为。三是强化激励机制,使网络模式运转中的激励更加合理适度,做到激励恰到好处,激发治理主体行动力的同时避免激励过度的现象。通过对多种治理机制的强化和巩固,实现生活垃圾网络化治理模式的长期有效运行。

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乡村文明等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乡村振兴的步伐,面对传统治理方式的治理吃力,多元化的协同治理已是必然之势。基于此,该研究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领域嵌入网络化治理理论,基于目标、主体、机制、工具构建有效的网络治理模式,探索模式长久有效运行的强化路径。希望能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多元主体达成协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改善农村集居环境,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参考文献

[1]孙旭友.“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浙江省X镇个案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2):37-44+111.

[2]尹苹苹.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02):79-80.

[3]陈永强.农村垃圾自主治理实践模式研究[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30(02):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