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斗挖泥船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抓斗挖泥船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齐付乐,马超

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根据某一区域工程实际,论述了抓斗挖泥船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并总结出几条具体的改进方法,供今后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抓斗挖泥船;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引言

抓斗挖泥船是一种机械式挖泥船,具有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由于抓斗挖泥船本身的特性以及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抓斗挖泥船的施工质量和精度都不高,往往会发生大范围的超挖和漏挖,造成了后续的扫浅期和大量的超挖现象。因此,如何提升抓斗挖泥船的建造质量和技术,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1.抓斗挖泥船质量控制特点

钢桩式抓斗挖泥船的优势是应用范围广泛,基本不受水深的限制,占用水域面积小,适合于狭窄、水浅和交通繁忙的施工区段,而大型抓斗挖泥船可以挖掘非常坚硬的泥质,而且不受杂物垃圾石块的影响。但是,由于其施工过程中无明显开挖痕迹,开挖过程中开挖面平整度不高,开挖深度精细控制不佳,易出现“过浅”“过深”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难以控制。

2.抓斗挖泥船挖深控制措施

2.1.防止出现浅点的措施

浅点是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工程质量问题,若存在浅点问题,则不能通过竣工验收,需要进行扫浅施工,但扫浅施工相当于浅区的重修,需要经常移动船只,且费时费力,所以,在扫浅施工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扫浅施工产生,保证扫浅施工一次合格。抓斗挖泥船疏浚施工导致出现浅点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抓斗挖泥船定位不精确或排斗不合理造成漏挖出现浅点、抓斗下放深度不到位造成欠挖、边坡不稳定塌方等。为解决以上问题,已采取下列措施:

(1)定期对抓斗挖泥船的定位系统进行比对,定期对抓斗零位进行复核,确保抓斗挖泥船的定位误差和深度误差满足要求。

(2)抓斗闭合的过程中两侧可能漏泥,船体在施工中也会有微小的晃动,所以在排斗时要有一定的重叠量。在阿根廷布市工程中新海蚌轮通过试挖比对,确定排斗重叠量为0.4m较为合适。

(3)进距前后排斗也要有相应的重叠量,对泥斗充泥率较高的区域,进关量适当减少,从工程试挖结果得出,前后排的重叠量为1m效果较好。

(4)由于抓斗挖掘轨迹很不平整,还需确定合理的超深量来防止浅点出现。

2.2.超深控制措施

因抓斗几何尺寸的局限性,以及各种设备、人工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得抓斗挖泥船在作业时,为了保证作业区域完全到达设计深度,需要设置一定的超深度。在抓斗式挖泥船开挖过程中,超深的控制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如果超深太小,很容易出现浅坑,无法达到设计深度;超深过大,会导致废弃土方增多,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效率和工程造价。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对超深段的控制主要是在基坑清底过程中对超深段的测量与控制。

(1)清底层施工时水位改正要确保精度,勤对潮位,及时记录和潮汐表上的预测潮位比对,如果发现误差过大,应马上对潮位站进行校核;

(2)吊机操作要求平稳,尽量控制抓斗和上方GPS天线位置上下垂直,确保抓斗准确定位,抓斗接近设计标高时要放慢下斗速度,控制标高,严格按标高下斗,并保证抓斗排列均匀;

(3)根据施工进度及时测量,及时根据测量结果做好调整,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减少超深量。

2.3.根据土质和厚度合理分层控制挖深

在不同的工程中,由于土质和挖泥厚度的差异,挖泥分层也存在差异。在松软土质中,27方抓斗挖泥船施工分层厚度通常为4—5m,清底层一般预留泥层厚度为1.0—1.2m。例如,在阿根廷的油轮码头挖掘项目中,有些地区的淤泥厚达5—6米,所以需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4—5米,第二阶段1米。第1层较厚,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对疏浚质量没有太多的要求,每个阶段只需进行3次,在施工时尽可能保证残余淤泥层的厚薄,以利于清底的施工。第2层要根据设计的水深进行施工,预留淤泥层的厚度要在1米以上,如果预留淤泥层的厚度过大,很可能会产生浅点,如果清理过浅,很可能会增加超深量,如果淤泥层的厚度过小,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很可能会产生更大的超深。

3.边坡质量控制和易塌方区域质量控制

3.1.边坡质量控制措施

(1)主要根据土质确定台阶高度,土质较硬的台阶高度小一些,土质较软的台阶高度可以大一些,阿根廷布市工程的土质主要为回淤软土,新海蚌轮施工边坡时台阶高度一般为2m。

(2)在施工边坡时,坡上会有少量泥土滚落到坡脚,造成槽内边线附近的水深达不到设计要求,所以在布市工程施工过程中,靠近边线槽内的两斗(4m)加深0.2m,避免坡脚出现浅点。

(3)由于边坡区域泥层厚度分布不均匀,施工时要注意每个台阶的泥层厚度,合理分遍分层开挖。

3.2.易塌方区域质量控制措施

在阿根廷布市南港区的码头大部分是高桩码头,码头下面是架空的,常年回淤,码头下的区域一般疏浚设备无法进行疏浚,所以当抓斗挖泥船疏浚到码头边时原有土层失去了稳定,经常会发生塌方,会造成码头边出现浅点。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针对易塌方区域采取以下措施:

(1)在接近码头边缘处,视塌陷程度,可在4-6米处进行适当的深度处理。

(2)采用倒斗式开挖,及时将坍塌的土体移走,每完成一个阶段,就在接近码头的地方,重新开始倒斗式开挖,倒斗式开挖的数量,根据坍塌的程度来确定。

(3)在船舷附近,对已经完成的工程区域进行水深自测(打水),根据自测结果,确定是否有下一次坍塌,并适时调整开挖深度,预留足够的淤积深度。

4.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

4.1.针对泥层薄,流动性较好的土质,采用“梅花”挖法

“梅花”挖法操作要点:挖泥时不连续下斗,而是斗与斗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前移之后,挖第二排斗时,在原第一排斗两斗之间处下斗,这样依次前进,使所挖的泥面呈梅花形的土坑。采用“梅花”挖法可以减少挖斗数量,提高施工效率,但需要注意在施工时要适当加深,让漏挖的部分坍塌入土坑内,使全断面达到设计水深要求。排斗的间距要根据实际测量结果来确定。

4.2.根据不同的泥层厚度,合理排斗,合理分遍开挖

土壤质地柔软,淤泥较薄,排斗间隔要大;由于土壤质地坚硬,淤泥多,所以排斗的间距要减小。新海蚌轮船的开挖宽度为24米,淤泥层的厚度为1.2米,通常为12个斗槽;当淤泥层的厚度为1.5米时,可以排出14个漏斗;淤泥层厚在1.5米以上时,通常采用分段开挖的方法。在泥层厚度大于1.5m的区域,可以采用土方平衡的方法来确定排斗数。例如,泥层厚度为2m,第一遍可排7—8斗(必须均匀分布),第二遍排12斗。相比于两次(24个斗槽),这样可以减少斗槽的数量,增加斗槽的填土率,提高工作效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抓斗挖泥船的施工时,要以特定工程的气象、水文、土质、淤泥层厚度、施工环境等为依据,并与抓斗挖泥船本身的特性相结合,制定出一套适合的施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试挖、总结,最终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漏斗重叠量和泥斗的下落最优深度,这样才能在施工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聂雨萱.大型抓斗式挖泥船现状及发展趋势[J].建筑机械化,2021,42(11):27-30.

[2]邓迪,李朋.长江航道疏浚工程抓斗挖泥船施工工艺技术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20(06):133-134.

[3]朱森林.定位桩液压式抓斗挖泥船在湖区疏浚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