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与美育的相关性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3

艺术疗愈与美育的相关性探索

宋佳倚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艺术教育包含在教育教学系统中, 其应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机制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科。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其之所以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此作用, 皆因教育与艺术的相同目标——推动文化发展进步及巩固身心健康。此种文化与身心的两元论是艺术疗愈的哲学理论基础, 也为我们提供了心理疗愈与学校实施美育的融合方向。本文基于素质教育中美育的教育教学实施,结合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艺术疗愈,对在美育活动过程中的融合艺术疗愈的实际意义与可行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艺术疗愈、美育、教育教学

引言

一般的心理治疗以语言作为沟通、治疗的主要媒介,伴随时代与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传统的单一心理治疗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群体的现实需要,而艺术疗愈突破原有形式,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以提供艺术素材、创新活动等作为疗愈方式。因此,探究艺术疗愈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性是适时的教育发展与进步。

   一、美术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

继承传统,美术教育始终具有提升审美认识,开展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作用,其能够以情感人、寓教于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美术”便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当时,美术这一概念中还包含了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美学的概念愈来愈广泛,中国教育界与文艺界逐渐将“美术”和“艺术”概念分离。“艺术”成为文艺学术科目的总称,美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国家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众随之对艺术的接受与需求程度越来越高。美术教育将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知识融合开展教学,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表达来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培养健全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故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适时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 是“美育”的核心。故“美术”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学科被纳入各个阶段的素质教育过程中。

1795年“美育”概念首次提出于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美育书简》中,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从而培育出完美、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西方这一概念的推行与发展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理念。尤以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为代表,本着“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精神,其大力倡导呼吁“美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将西方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及人文道德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既具人文情感又兼备哲学、美学、教育学基础的中国美育思想体系。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故,美育便是以陶冶情感为根本目的,学校教育应将美学理论知识融合于日常教学中。

因而,我们可总结为美育是具体和抽象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教育;是真、善、美相融合的教育。通过美育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和涵养感性能力,还能提高人的修养,育成高尚纯洁的人格。犹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便意味着人要全面发展,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延续,其在认识的深处牵引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视野中的艺术疗愈

艺术治疗(Art Therapy )起源于西方,是二战后在欧美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它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进行的心理诊断与治疗。人们对个体精神状态日渐重视,其以调整行为规范、缓和情绪冲突、促进人格健全等作用,以借用非语言、象征性的方式释放潜意识中的压抑为优势,在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中所表现出的治疗过程古已有之。

最早追溯至史前时期,人类出于对天地万物的恐惧与敬畏,在岩洞中留下了壁画以表达敬畏之情。1940年发现的法国拉斯科(Lascaux)洞窟壁画(Paleolithic Cave Paintings)上,绘有700多头马、野山羊、野牛等动物图像。壁画作品色彩鲜艳、笔触奔放、形象栩栩如生,这种绘画手法便是人类在表达心中的尊重与恐惧,这种双重情感,在古人描绘壁画时便得以慰藉。

这种以画慰籍的方式逐渐进步至今日,发展成为艺术治疗。艺术治疗即是艺术又是科学,其过程中的艺术作品更重视表达内心细腻感情、复杂的感知感受、表现每个人的特殊性。由此可看出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有关。在艺术治疗中,艺术不只是描摹世界的外观物像,他更能够让人们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世界、走进人们的心灵港湾。目前已有部分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进入学校教育发挥作用。例如沙盘游戏,它作为目前国内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兼具了戏剧治疗和美术治疗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教育。在游戏过程中,“沙盘”提供了“自由的受保护的空间”,其中的艺术媒介是链接参与者身体和灵魂的重要桥梁,是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物”。当我们通过艺术手段把内心触不可及的情绪转变成有形的外在表达时,艺术疗愈的潜能便释放了人们的情绪,唤醒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

顺应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及各大高校陆续设立了艺术治疗相关专业。但艺术疗愈不同于艺术治疗,其应用范围更广。通过艺术疗愈活动获得的疗愈性会比艺术治疗更为短暂。例如填色、创意涂鸦会为人们带来短暂的宁静与精神依托。而艺术治疗作为临床医学的效用更加深刻,它作用于心理问题核心并真正实施解决。二者另一显著区别为治疗关系的建立,艺术疗愈活动可个人进行或由艺术家带领,但在艺术治疗行为必须经由专业的艺术治疗师协助。通俗来讲,艺术疗愈是一种不需特定背景的治愈性活动,而艺术治疗是依靠医学经验的治疗行为。但二者都是以希望大众通过体验艺术的核心精神从而受益于艺术,将艺术作为一条精神归路体会其中的疗愈功能。

三、艺术疗愈在美育过程中的应用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当今教育背景下的美育

中国教育文化自古便遵循“不学不知义”为主流思想,以孟子孔丘举例,其五千年的教育理念无一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影响着代代炎黄子孙,所以教育的长思久故在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中担当甚重。而在当今时代教育背景下,美育成为了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并非一般教育中单纯的提高美学理论知识与绘画能力,更多的是陶冶感情。在《美育与人生》中,蔡元培提到“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所以,由美学家或哲学家总结提出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美育的全部,而学生通过自己对美的形象的““陶冶”“感悟”才是美育的全部。

2.艺术疗愈在美育中的应用意义

艺术疗愈对于学生调适减压的实际意义。家庭、学业、社会等多方面压力因素都有可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影响甚至是心理冲击,这种冲击往往会转化为暴躁、抑郁、自我否定、哀愁,但他们一旦专心进行绘画、歌唱、舞蹈时,心中的情绪便会得以抚慰。我国有着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艺术教育的实施正能更多强调体验,感受艺术对内心的刺激。其不追求尽善尽美,而追求创作过程中的乐趣。美育作为目前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之一,为改善学生健康状态和调适减压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疗愈对于美育的实践意义。艺术实践具有审美性、主体性、创造性等多元价值特点。该研究旨在探索艺术疗愈的实践在美术家教育实践中的效用和价值,促进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参与式实践体验。运用艺术实践开展疗愈式的美育,在过程中体验创造美的松弛感,促进新时代跨学科多元化内容教育。

艺术疗愈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应用意义。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推进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在启迪学生心智和发掘潜能的同时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融入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状态发展。

3.将艺术疗愈应用于美育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受众概况。为了丰富艺术疗愈在学生群体中的研究内容,笔者选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第2学期通过举办校园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以“情绪海洋——以我绘我”为主题开展共享画展。期间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描绘创作代表自我的人形纸板。活动结果显示,具体学生产生心理现状的原因从家庭、社交关系、情感表达、学业压力四方面产生,大多数学生通过此次活动在今后面对压力困扰时找到了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活动结束的回访与调研结果表明,80%学生在参与艺术疗愈活动后的心理压力有了明显缓和,13%学生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轻松与治愈,3%学生未感受到活动的疗愈作用,4%学生无反馈。所以艺术疗愈的方式方法对于当代学生来讲新颖、有吸引力,并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效果。

可行性分析。艺术不仅是美育,更是一种心育,校园中的艺术疗愈可将教学与疗愈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心理体验,通过课程的细致规划与创新设计,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结合,从而丰富校园生活、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体验。美育不只在课堂教育,更在生活教育与学习行为实践当中。将艺术疗愈融入学校美育,使校园美育与心灵疗愈相结合,在课堂中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发散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并能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疗愈在美育中的作用,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基本动力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艺术疗愈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方面都相关联,从理论研究与活动调研等多方面情况来看,艺术疗愈实践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作用。在素质教育中运用艺术疗愈的方法,将艺术疗愈相关理论与实践融入校园美育中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将艺术疗愈应用于素质教育的美育过程中,通过传递式、模仿式、陶冶式教育,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稳定健康的情绪体验,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运用艺术实践开展疗愈式的美育,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美育过程中找寻自我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哲学总论》.《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57.

[2]周显宝.身心健康之维——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历史与哲学考略(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28-137.

[3]康素杰.绘画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22,(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