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特点及提升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3

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特点及提升路径研究

廖国峰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教育指导中心     510000

摘要:当前学校的生涯教育往往只偏重于认识自我和认识职业,没有关注到生涯适应力,缺乏培养学生具备生涯过程中耐挫折能力与品质,往往因为生涯适应力不足导致不断转换生涯目标,进而越走越偏。所以,在初中阶段有意识的培养生涯适应力,是生涯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此,本文旨在研究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特点和提升路径,包括采取包括构建培养体系立足学生需求、融入社会实践、协同家庭教育等措施。通过上述研究,希望对初中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学校和家庭开展生涯适应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教育现状;基本特点;提升路径

一.生涯适应力的基本理论探讨

(一)生涯适应力的概念

生涯适应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应对不同变化和挑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理解职业发展、适应工作环境、提高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目标和应对职场挑战等方面。在教育领域中,提高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梦想。生涯适应力更多是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并与环境交互作用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当前和未来生涯任务和生涯转折时的一种心理社会建构,分别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四个维度,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而这三个因素对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均具有调节功能,会影响个体在面对生涯发展任务、生涯转换或生涯困境时的生涯适应性行为。其中生涯关注能够帮助个体确立未来,生涯好奇能够加速个体对可能自我和职业的探索,生涯控制能使个体拥有自我选择未来的权利,而生涯自信则能促使个体建构完美的未来并克服困难。[1]生涯适应力具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可以培养的能力,借由生涯困境或危机来彰显;二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前进”的能力;三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

(二)开展生涯适应力教育的实践价值

1.生涯适应力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生涯适应力教育是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生涯适应力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实践探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职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等。同时,生涯适应力教育是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职业和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演变。因此,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生涯适应力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自主拓展职业道路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能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具有更加深远的社会和教育意义。

2.生涯适应力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未来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需要有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开展生涯适应力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指导和支持。生涯适应力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基础条件。通过生涯适应力教育,学生可以了解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了解和思考,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奠定了基础。

3.生涯适应力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生涯适应力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涯适应力教育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把创新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对于发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生涯适应力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涉及各种科目和知识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和视野。这样,学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思想和经验相结合,挖掘出更多创新思路,形成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维模式,

二. 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特点

(一)可塑性比较强

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首要特点就是可塑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灵活适应新环境。初中生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科内容时,能够快速适应并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二是主动尝试新事物。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善于发掘、尝试、探索新的学科、兴趣爱好和社交场合。

(二)需求的多元化

一是学科学习方面的需求。初中生需要适应不同的学科学习,并学会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业任务,包括课程查询、作业管理和考试准备等。二是社交能力方面的需求。初中生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由于他们正处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阶段,因此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并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三是兴趣爱好方面的需求,初中生需要有多元化的兴趣爱好,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发展个人兴趣,拓宽视野和增强自信心。四是生涯规划方面的需求。初中生需要逐步建立生涯规划意识,认识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兴趣,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自己的生涯适应力,并实现个人生涯目标。

(三)个体差异明显

一是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快,学习成绩优秀;而有些学生可能学习困难,有轻微的学习障碍或良性脑损伤等,需要更多的辅导和支持。二是情感表达能力方面的差异。有些学生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是优秀的协商者和团队领袖;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练习和支持,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是社交能力方面的差异。有些学生社交能力较强,能够更加顺利地融入班集体和社会环境;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四是个性差异方面的差异。

三、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路径

(一)构建培养体系,全面开展初中生生涯适应力教育

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首先要构建学校层面的全方位的培养体系。一是要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设计合适的生涯适应力课程体系,包括生涯探索、职业规划、人际沟通、心理调适等内容。同时结合课外实践,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涯适应能力。二是优化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音视频设备等,并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提高课程吸引力。三是组建教育团队。组建具备专业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团队,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保障培养效果。鼓励教师团队有创意,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培育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建立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初中生的生涯适应力状况,以为后续的跟踪培育提供依据,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7]总之,在构建初中生生涯适应力教育培养体系时,应注重全局性思维,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确保培养的学生在生涯规划上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全面增强生涯适应能力。

(二)立足学生需求,充分满足初中生情感和心理需求

初中的生涯适应力提升需要学生需求的关注,特别要关注初中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发展未来职业的需要。首先,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需要有情感需求。他们需要有人和他们交流和沟通,需要有人关注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与初中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给予关怀和鼓励,从而让初中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从而建立更好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其次,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需要心理需求。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在发展方面尚未互相匹配,纷繁复杂的思想和心理压力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其难以适应学习和社交。因此,在初中生的心理需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更加关注,优先为其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通过关注初中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锻炼出健康的心理成熟度。所以,初中生的生涯适应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立足学生需求来考虑,从情感和心理两个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为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8]

(三)融入社会实践,提高初中生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所面临的生涯环境也愈加复杂多变。因此,帮助初中生提高生涯适应力,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融入社会实践,是提高初中生生涯适应力、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融入社会实践能够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有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和规划。在社会实践中,初中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职业、行业、社会组织等,了解各种行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增强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初中生需要与各种人相处,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加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未来的生涯和人际交往都非常重要。另外,社会实践也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9]最后,社会实践还能够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样,有许多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能够让初中生接触到不同的问题和情境,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和职业做好准备。

(四)协同家庭教育,增强生涯适应力家庭教育的指导

协同家庭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涯适应能力。孩子在初中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选择,比如专业方向、职业规划等。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学业和兴趣爱好中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有助于让他们更早地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增强生涯适应力。通过与专业的教育机构合作,家长可以了解到更全面、更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自己的引导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给予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引,以提升孩子的生涯适应力。[10]

参考文献

[1]于海波, 郑晓明. 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 心理学报, 2013, 45(6):680-693.

[2]赵小云, 郭成.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9):8.

[3]朱凌云. 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 43(9):9.

[4]张立新, 孙世玲. 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6):3.

[5]董振华, 苏霞.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4(13):5.

[6]解启健, 吴宁宁, and 王丹. "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现状的研究——以苏州市某中学为例." 心理学进展  10.11(2020):11.

[7]李佳佳, 李攀.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生涯适应力与学业投入的关系研究[J]. 现代教学, 2022(3):5.

[8]徐娟. 综合素质视野中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培养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 000(002):55-59.

[9]伍佳佳. 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10]赵恺琪. 优化学校生涯教育策略提升中学生生涯适应力[J]. 基础教育参考, 2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