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策略研究

李田

重庆市渝西卫生学校

摘要:伴随着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社会持有的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时,依旧在培养规划、课程设定、实践教学等方面存有缺陷,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基于社会需求针对护理专业人才开展分类培训,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对护士产生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尝试分析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产生的需求,基于此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有的问题,并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规划、实践教学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护理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策略。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怎样才能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已经成为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阶段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应深入分析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积极结合当前护理专业人才教学情况,综合探讨护理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对策,以期能充分满足社会产生的护理专业人才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护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详细来说,应从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规划、实践教学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护理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策略。

一、护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护理人员持有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与此同时也对社会护理工作者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一)老年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需要积极开展社区养老以及专业化养老。由此可见,当前社会要求护理人员的具有高水平的老年护理能力,给予老年人精神关怀、健康指导、疾病预防等方面服务。

(二)家庭和社区康复

现阶段护理场所正逐渐从传统的医院逐步转移到家庭、社区等场所,护理对象也逐渐由患者转变为了社会中的健康人士。护理角色肩负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需要扮演护理顾问、治疗专家、保健专家等多重身份。

(三)心理咨询

随着当前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大部分人容易产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心理咨询、精神护理的社会需求。

(四)营养调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家庭、幼儿园、企业等组织对营养师产生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

二、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存有的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医疗改革持续深入,促使护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满足各个专业的临床需求,还需顺应老龄化、社区化等社会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最为主要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旧是各大高职院校,而以社会卫生护理需要为依据,基于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选择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能确保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人才更加契合社会需求,但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所示: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依旧以临床为基础设置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的分类,导致现阶段护理人才培养课程缺乏合理性,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掌握的专业知识存有缺陷。一方面是,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于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依旧按照临床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无法有效突显出社会持有的多元化护理人才需求,在日常培养过程中无法提升护理专业人才的健康知识、心理知识;其次,当前课程体系并未按照社会需求规划专业方向,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如当前各大职业院校较少开设老年护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课程。

(二)培养方式脱离实际需求

人才培养方式会极大程度影响人才质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时依旧存有诸多问题,习惯性沿用过往传统单一的综合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未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临时调整自己的培训计划,导致培训出来的护理专业人才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作为我国主要的护理人才培养基地,高职护理学院需给予学生品质高度重视,并积极结合社会多层次发展这一时代大背景,虚心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

当前护理工作不仅会对我国各大医院产生实质性影响,还会牵扯到个体诊所、社区服务等机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时,并未构建出与之对应的实习场所,致使实践教学场景单一,依旧是以医院为主。此外,学校日常教学与社会需求两者间的联系缺乏紧密,学生日常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由此可见,各大高职院校理应基于社会实际需求,有机联系国家针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与标准,完善实践教学。

三、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策略

(一)积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出适合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护理技术人员的教育体系,是开展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关键所在。首先,应结合各个不同岗位护士工作的具体需要,基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规划出一套适合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理学生课程教育体系。可尝试将护理专业课程大致划分为四个不同模块,依次是: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习课程。努力将临床综合实习与专科实习予以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深入全面地了解护士日常工作责任,继而大幅度提升护士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其次,进一步优化现有课程框架结构。应基于社会需求构建出多层次的课程教育平台,在该平台中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式,科学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特点,从而培养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护理专业人才,有效满足社会中存有的不同护理人才需求。最后,结合使用双重运行方式。学校应积极实施学年制与选择课时制度,也就是将课程大致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种类型,并且不同类型对应的管理制度、安排方式均有所不同。

(二)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分层培养,首先,需设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时,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设定出各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相应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进行调整、改造与重组。此外,基于护理专业增设多种不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出灵活丰富的课程模块,为护理人才发展提供更多选择,让学生扎实自身临床护理知识的同时,针对某一领域的护理知识予以细耕。详细来说则是,需进一步拓展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从社区康复、老年护理等方面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高素质的临床护理人才、社区康复人才等不同护理类型的专业人才,确保护理专业人才具有充足的健康教育能力、卫生保健指导能力;或者是能积极参与到社区卫生健康调查工作中去;或者是具有充足的疾病预防能力、保健能力;可以及时应对各种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具备充足的老年人康复能力或者是老年人保健能力。

(三)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这一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应基于多元化的培养目的,设置具有差异性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代表创造训练,强化教学的实践水平。其次,有机结合实践与理论,比如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安排一定的见习期与实习期。在第一个学年中合理安排为其半月的见习时间,并且安排护理专业学生轮流到综合性医院、养老中心、社区医院等各种不同实习场景进行观摩,让学生对今后不同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产生初步了解;随后在第2个学年中增强见习时间,将见习期增加至4个星期,主要内容是安排学生进行基本照护,比如观察患者情况、向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帮助;在第3个学年,则需按照学生挑选的不同护理专业方向,安排对应的护理实习岗位,需要学生进行长达8个月的实习。这样一来,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此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尽快上岗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满足当前社会产生的护理人才多元化需求,则需积极变革现有护理人才教育模式,开展护理人才分类培养。但护理人才分配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已有的培训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婵纯. 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007):030.

[2]王星歌, 邱兰萍. 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4):2.

[3]程英. 综合医院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方法分析[J]. 2021.

[4]王君岚. 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5]夏瑾燕.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30):2.

[6]龚灵. 高职院校中韩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