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角色转换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探析

王迎华

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山东省威海市,264300

摘要作为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业和生活稳定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要做好角色转换,了解学生内在需求和心理特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沟通能力。本文通过探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班主任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学生心理需求和班主任应如何关注学生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角色转换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角色转换;学生心理需求

引言

小学班主任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当前人文关怀意识日益高涨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沟通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在知识和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心灵滋养和成长。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和具体实践,以此提高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教学质量。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孩子在身体、智力和情感方面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所以孩子们也经常出现情绪波动、行为难度等问题。故此,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对班主任而言十分必要。
1.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小学时期是孩子认知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孩子们逐渐能够具体表达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分析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这能够帮助他们较为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也能够促进孩子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评价。
2.情绪逐渐理性化
    小学生的情绪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他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配合家庭、教师和同学,在新的环境中学会适应。此外,长期受到家庭照顾和爱护,孩子们开始表达一定的独立和自主意识,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
3.子女分离焦虑的出现
    因为很多孩子在小学时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亲人去学校,所以在适应新环境、适应班级和老师时,他们常常会出现诸如分离焦虑、家庭依赖、情感表达及情绪变化等反应。
二、角色转换是小学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必要性
    角色转换是指从自己身份和角色特征出发,转换到不同身份和角色特征的过程。所谓小学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中需要承担多种角色:教师、管理者、教育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如何进行角色转换,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和技能优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和心理特征。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价值和特点,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特征,以此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性格内向或外向、情感稳定或不稳定的学生,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做好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在实践应用中,班主任要保持心理健康、健康身心、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识心理需求
    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心理需求的了解是班主任实现角色转换、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先决条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班主任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人际关系需求和心理状态。

学生处在成长阶段,人际关系特别重要,如何与老师、同学、家长等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在此背景下,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如孤独感、压力感、挫败感等,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2)学生情感反应的特点和心理偏向。

学生情感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江森多种心理偏向,如乐观、抑郁、焦虑、特立独行等,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情感反应的特点和倾向,尤其对于易怒、暴躁、抑郁等情感偏向,班主任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
(3)学生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认识。

学生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极大,在实践中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状态。
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要用心和技巧,从具体细节和具体方法出发,深入地开展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指导和疏导。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班主任应如何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1)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如:自我了解、学会表达、消除孤独、情感沟通、人际交往、调节压力等活动都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改善情感偏差,与同学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使其个人社会能力的稳步提高。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班主任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如启发式教育、现场教学、积极思考等等。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力求个性化、针对性和差异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提高班主任自身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


    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班主任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学、教育学、沟通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班主任还要从心理角度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变化,及时进行学生个别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内心的困惑和压力,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积极沟通和交流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除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外,还需要有合理的沟通和交流平台。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地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尤为重要,班主任应该积极沟通,了解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期望和要求,开展心理讲座和家长讲座,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结语

总之,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角色转换,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和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只有班主任自我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关注学生心理需求与实际实践并重,才能真正实现角色转换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探索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雷晓虹. (2019). 角色转换下小学班主任的学生心理需求关注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153-155.
[2]李道明. (2018). 浅谈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教学论坛, (22), 154-155.
[3]王翔. (2017). 浅析角色转换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 教育探索, (16),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