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素养 追求至高境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提升教师素养 追求至高境界

徐晓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山镇初级中学   442522

教育机智呼唤我们应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去发现和构建学生的教育观,学习观,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做一名智慧型老师,善始善终。我读了2022年《人民教育》第17期班建武教授的《育人为本的教育底色、教育实效与教育幸福》一文,我感触颇深,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将“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在实处、落在课堂、落在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一起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追求教育之真。育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时刻求真务实,只有教师在为学、为事、为人的过程中求真求实,才能让学生求学、真心做事、真实做人。只有教师“道夫先路”,学生才能保持自己年龄段特有的阳光、质朴、率性本真,拒绝伪饰、拒绝异化,存有“真我”。

追求教育之善。文章指出:育人为本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觉担负起对学生向善的价值引导,向善的教育不仅漫长,而且不易。向善的价值引领,前提是教师的优良修为,教师具备善良且坚定如一,才能够有底气、有信心引导学生向善、追求善、具备善。教师培养学生心底向善,要注重课堂教育、日常培养与细节养成,要经常观察、把握契机、及时引导、实现师生共进,日臻完善。

追求教育之美。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过程充满诗意,用知识美化生活,以文化滋润心灵。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心灵,拥有对世间万物蕴含的美的特质、超越功利性的追寻。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孜孜以求,当学生知识、技能达到一定量后,师生认识世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产生共鸣,教育便达到了“美美与共”的境界。

作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为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 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知识。(2) 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教育机智时,应把握这样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教师应遵循因势利导、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第二,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长处,蕴藏着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

(三) 职业道德素养 (1)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 热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四)教育机智的灵活应用

1、教育性原则

班主任要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对方方面面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尽量做到公正、公平,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2、客观性原则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因为自己的主观随意导致处理问题不公,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那样只会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有效性原则

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讲究效果。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如何,要用“育人”的态度去看事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无论什么事都应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消极不利的一面,同时又看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4、可接受原则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和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积极加以改正。

5、创新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产生新认识。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以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向前发展。

7、重要的伦理原则。要求教育研究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表现在四个方面:

(1)巧妙地因势利导

教师在遇到棘手的突发问题、处于窘境时,要能够审时度势,即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因势利导,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

(2)能够灵活地应变

当出现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时,教师若能利用智慧,巧妙处理,机敏地摆脱窘境,不仅表现了教师高超的应变能力,也使教学、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3)注意对症下药

教师能够敏感地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一种教育方法如表扬或批评,对这个学生有效,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不那么有效,对第三个学生可能起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用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巧妙的对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要善于掌握分寸

掌握教育分寸就是要注意度的问题,即讲究教育的科学性。教师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通情达理,且说话合度、行为得体、方式适宜,对学生要求适当,就可以使学生口服心服,反之就可能造成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能估计情势,考虑学生年龄、性别、经验、认识水平以及性格脾气等,选择合理合度的方式方法,就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不但具有综合性素质,而且在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是教师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渴望,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智慧,是教师现身教育的承诺。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教学相长,边教边学,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自己的学生,紧跟时代脉搏,做新时代的“四有”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有悦心常态化,童心滋生教育情趣,诗心重生教育智慧,善心导向言行,四者共振,擦亮师生和谐教育的教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