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外交礼宾礼仪——以着装礼仪、国旗悬挂、美食外交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3

谈外交礼宾礼仪——以着装礼仪、国旗悬挂、美食外交为例

吴家套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外交礼宾礼仪是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政治性、神秘性与高端特点吸引着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它是国家在外交仪式中遵循的正式行为准则或程序原则,是国家、政府及其代表在对外活动中奉行的一套符合良好行为举止要求的规范。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具体从着装礼仪、国旗悬挂、美食外交三个方面论述对外交礼宾礼仪的理解。

关键词:外交礼宾礼仪;着装礼仪;国旗悬挂;美食外交

五千年以来,中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文明古国。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

一、外交礼宾礼仪概述

(一)礼仪和礼宾的含义

所谓的礼,是为礼节、礼数的意思,主要是区分致礼的程度或等级。即人们应根据接待、交往、致敬对象不同的身分、地位及亲疏关系给予不同的礼遇。所谓仪,是致礼的仪式、方式。例如,静默、唱赞、躬身、叩头等不同形式。就二者关系而言,礼更多地反映彼此关系的内在实质内容,仪仅是一种外在的仪节形式。《柯林斯英语词典》对礼宾的定义是国家和外交仪式中遵循的正式的礼仪、行为准则、位次安排与程序。

(二)外交礼宾礼仪的含义

狭义指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外交官代表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示、遵循的一系列仪式与礼仪形式。广义指代表官方从事外交活动的最高领导人、外交代表与外交机构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示、遵循的一系列仪式与礼仪形式,活动者包括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官(主要是外长、大使),机构具体指外交部、国家驻外外交代表机关。

(三)外交礼宾礼仪的特点

重要性:礼宾礼仪因其承载国家利益、代表国家形象,影响巨大,往往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一旦违反或者弄错可能会引起较大的争议。举例:2000年2月23日,时任法国总理若斯潘访问以色列,以色列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在该市主要交通干道悬挂法国国旗,然而挂出来的却是荷兰国旗。

政治性:外交礼宾是为落实对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的,其表现形式如接待规格、冷热程度等,无不体现一国对另一国的政策和态度,展现国家间关系的实际状况。

国际性:国际性是外交礼宾作为一套通行国际惯例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具有国际性与世界性,外交礼宾就不能作为一套信号系统在主权国家之间共享,以传递热情、尊重、友好等信息。同样,如果没有这套公认的规范,一方刻意降低礼宾规格另一方也就无从领会,使得两国关系交恶常常从礼宾开始的表现也无从判断。

文化性:文化性是外交礼宾活动的重要方面,尽管国际性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由于礼宾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国在践行约定俗成的礼宾规范时一定会打上本国文化的烙印。

二、着装礼仪

(一)中山装

中山装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前襟的4只口袋上的4粒纽扣则含有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权;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毛经文在2018年发表的《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一文中则认为,中山装虽没有三民四维五权等特殊政治意义,但也不若薛文所述中山装没有某些政治含义。他认为中山装具有以下几点政治象征意义:一是爱国的国货意义,中山装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一般用国货中山布制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中山先生,才能起到缅怀和纪念孙先生作用。二是中山装在整齐、严肃、神圣、庄严的背后隐含着通过身体实践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隐性化规训,对政治要求的自觉认同。三是让每个国民党党员,都觉得党员应该穿着中山装,应通过统一着中山装来维护党内团结与凝聚革命力量。四是关联爱国,中山装成为革命、进步的代名词,穿着中山装就被定义为拥护革命与进步。

(二)西式礼服

礼服有多种分类,西方传统的礼服包括晨礼服、小礼服(晚餐礼服或便礼服)和大礼服(燕尾服)。

晨礼服最初是一种单排扣的燕尾服,流行于19世纪初,也被称为骑马服。到了19世纪50年代,它的形状介于骑马外套和礼服外套之间。它通常是单排扣,被称为常礼服,因为前面优雅地倾斜到后面的宽裙子。小礼服是一种以小短裙为基本款式的连衣裙,具有轻盈、舒适、舒适的特点。鸡尾酒礼服的长度变化,以适应不同时代的流行趋势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使其适合于许多礼仪场合。小礼服采用优质的材料和贴身的剪裁设计,将女性的曲线展现得淋漓尽致。大礼服是晚上八点以后穿的正式礼服。是淑女服饰中档次最高、最具特色、最具个性的款式。又称晚礼服、晚宴礼服、舞会礼服。常与披肩、大衣、斗篷等衣服相搭配,与华丽的装饰手套共同构成整体的服装效果。燕尾服是最正式的晚间大礼服,起源于英国18世纪早期,作为晚间宴会的最高级礼服,其高贵的面料和维多利亚六开身结构的裁剪,创造出了属于晚礼服的独特优雅的魅力。常见场合有国事访问,古典乐队指挥,演出服,特定的授勋、典礼、婚礼仪式、特别的告别仪式、五星级的服务生晚礼服、以及所有请柬上注明白领结的社交场合。而著名的伊顿公学,校服便是黑色燕尾服。在正式宴会的邀请函上标注的白领结就是燕尾服的简称。白领结所代表的是最正式最传统的着装规范。

(三)民族服装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不难想象,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不管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历史进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体,各奔东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动力,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地表现其民族特性,以区别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1956年吴努总理来中国谈边界问题,程老为毛主席和吴努担任翻译,感觉他们已经是老朋友了。随后吴努总理在参观我空军基地时,第二次穿上了中山装,基地的战士们看到都特别高兴。为了表示友好,周恩来总理1960年4月访问缅甸时,也身穿缅甸民族服装纱笼,手持银碗,同缅甸人民一同欢度泼水节。此后,周恩来总理又曾两次穿上缅甸民族服装。于是,吴努两穿中山服,周恩来三穿纱笼,成为中缅两国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四)赐服外交

赐服,服饰制度。朝廷向有功之士赏赐冠服,以示恩宠。其制繁复多样,有按季节的四时衣、五时衣或赐葛纱、赐貂之类;有按时令的赐公服,赐花之类;也有封功行赏的赐紫、赐金鱼等等。所赐之服通常高于受赐者品级。明代服饰外交体现在明朝与周边藩属国之间以服饰(含衣料)作为赐品的交流。赐服是两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大凡两国的政治互动,都伴随着赐服。

《明实录》载朝鲜赐服自太祖始,次数逐朝上升,至英宗时最繁,记录超一百三十条之多。此后递减,至穆宗时呈最低,仅七次记录。至神宗时又反弹回升至四十余次。这条贯穿有明一代两百余年的赐服次数曲线,是明朝与朝鲜两国交好的晴雨表,是体现其亲疏与远近的物化纽带。

三、国旗悬挂

(一)悬挂意义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在外交场合悬挂国旗,不仅是一种外交特权,更是一种外交礼节。庆祝本国或所在国的重大节日时,也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本国的热爱和对所在国的尊重。

(二)悬挂场合

1.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其他外交代表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公寓。

2.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国重要领导人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下榻的住所和使用的交通工具。

3.国际条约和重要协定的签字仪式。

4.国际会议、文化体育赛事、展览会、博览会等。

(三)悬挂次序

1.中国国旗和外国国旗

根据中方有关规定,中方在华双边活动中举中、外两国国旗按照主宾原则进行。分两种情况。中方为客人的,应当升挂中国国旗;外方为客人的,应当升挂外国国旗。

  1. 中国国旗与多国国旗

我国规定,我国国旗在中国境内与其他国家的国旗并列升挂时,应当将我国国旗置于荣誉的位置。有很多情况,并列时,国旗应面向观众,中国国旗在最右方;单行时,中国国旗在首。当中国国旗呈弧形、圆形或从中间到两边排列时,它就在中间。

(四)悬挂要求

1.根据国际惯例,国旗必须按照向右的原则悬挂。并列升两国国旗时,一般是右高左低,并应以旗身的朝向为准。如三面以上国旗并列升起,仍可以尊右,并可以自右向左依次升起。

2.在户外悬挂国旗,应当在日出时升起,日落时降下。必须将国旗升到旗杆顶端。把旗帜降到旗杆的顶端,然后再降到距离旗杆1/3的高度。中国国旗与外国国旗同时升起时,必须先升中国国旗,落地时最后升中国国旗。

3.国旗不得倒挂,但可以垂直悬挂。当两面国旗垂直悬挂时,可以两面都正面;也可以使右边为反面,左边为正面。但由于文字、图案等原因,有些国家的国旗不允许正挂或反挂。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特别制作旗帜。墙上悬挂国旗时,不得垂直悬挂或者交叉悬挂。

四、美食外交

美食外交指的是使用美食外交。美食外交在中国外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外交智慧和技巧不亚于轰动一时的乒乓外交。

(一)美食的地位变化

曾经,食物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大航海时期,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欧洲的王公贵族们喜欢炫耀自己复杂、华丽、豪华的衣、食、住、行,以彰显自己的贵族身份。而餐桌上从世界各地进口的香料,则是帝国远征和发达的海外贸易的无声表达。今天,美食是民族品牌和文化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食物本身早已超越了饱腹的需要,形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饮食文化和民族品牌的特征指示。随着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美食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力资源和传播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美食外交的不同形式

1.宴会外交

在传统外交中,通过改善来访者的用餐体验和加强双边关系来提高外交活动的质量。例如,在正式的外交配餐场合,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客人,以示欢迎和尊敬。从菜品的选择和制作工艺,到餐具的选择和会场的布置,国宴都经过精心挑选,既迎合了宾客的口味,又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中国风味。

2.农场外交

2001年11月,普京应邀到布什在克劳福德农场访问。在访问期间,普京被邀请与厨师一起烧烤,与爵士乐队一起表演,并和布什一起乘船钓鱼。在那次庄园会晤中,美俄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双方承诺将各自的核弹头削减三分之二。

3.汉堡外交

2010年6月24日,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共进午餐。与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后,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同乘一辆车离开白宫,并在奥巴马最喜欢的一家汉堡店共进午餐。

他们面对面坐着,一边聊天,一边大嚼汉堡。有媒体称,奥巴马非常规的晚餐表明两国关系已经开始回暖。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奥巴马说,通过他自己和梅德韦杰夫的努力,美俄关系已经成功重塑。午餐吃一个汉堡可能不太健康,但很好吃,梅德韦杰夫用双关语补充道。

4.美食外交展望

美食外交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与国之间的宴请交流,其实与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宴请交流非常相似。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吃人嘴短,把手人手软,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饭是开心的,口吃是对的,对于工作的进步,关系的整合,是一种微妙的催化剂。

美食外交的出现本身就是美食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全球化使原料、产品、创意和餐饮专业人士在世界各地流动变得很容易。如今的美食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尤其迎合了国际化的美食家,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可预测的口味类别,拥有购买进口产品的财力和兴趣,并且能够经常出国旅行。美食外交也有助于建立团结和民族自豪感,在国家的美食。它甚至可以通过食物唤起民族怀旧之情,化解国内紧张局势,让人们回忆起现代化和全球化之前的美好时光。因此,如果外交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是食物赋予了这门艺术最温暖、最真挚的情感。

五、总结

礼宾礼仪,无论是对于个人交往还是国家外交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荀子•修身》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意思为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不会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由此可见礼仪的重要性。外交礼仪有尊重自己、他人及规则,平等和真诚,自律和适度,和谐和沟通,包容和宽容,认同和从俗六项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着装礼仪,国际悬挂,美食外交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阐释了外交礼宾礼仪的内涵及重要性,加深了对外交礼宾礼仪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加]路易.迪索著,礼仪—交际的工具[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蒋玉秋,赵丰.一衣带水异邦华服—从《明实录》朝鲜赐服看明朝与朝鲜服饰外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3):34-37+201-202.

[3]王开玺.中国近代外交礼仪略论[J].外交学院学报,2000,(01):85-91.

[4]周加李.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面纱[J].世界知识,2020,(05):14-15.

[5]周加李.礼宾礼仪的概念探讨与争鸣[J].社科纵横,2017,32(04):136-139.

[6]周静,王欣.《国家记忆:国宴》系列纪录片,2017.

吴家套(1997-),男,河南固始人,汉族,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