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知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2

输血反应知多少

雒红玉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输血科 四川绵阳 621000

输血,指一个人因疾病或外界因素影响自身血液容量无法满足机体日常运作,如车祸、手术大出血等,按照病人血液特征,寻找匹配血液,静脉输注一些血液,以改善病人血液循环,稳定身体各项机能,维持生命体征的治疗方式。输血治疗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但输血过程也存在很大风险,可能引发病人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对输血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最大限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危害。

1 输血分类

输血一般分为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两类。

1

自体输血,指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来源于病人自身,经过存储或者处理后,再回输给病人的输血方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输血方法,优势也十分明显,能有效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黄疸、贫血、肾衰等溶血反应,引发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高烧、恶心呕吐、寒战等发热反应,急性肺损伤等,保障身体健康;血液也十分安全,不存在艾滋病、肝毒、梅毒等传染风险,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回输自体血液时血液细胞强大携氧功能还具有强大凝血功能,加速病人康复速度;还有缓解血液资源紧张情况。

异体输血,是输入别人血液的治疗方式,存在较多风险,可能引发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还会抑制免疫功能,使受血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发生概率。

2 输血常见问题

(1)亲属间输血安全吗?

很多人都认为亲属之间输血是安全可靠的,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科学的。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当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血液HLA血液单倍型相同,当受血者免疫能力下降时,受血者自身血液淋巴系统无法分辨外来淋巴细胞,输入体内的血液中含有免疫力的活性淋巴细胞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攻击病人骨髓,损伤病人组织器官,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且临床上多为急性起病,死亡率高,因此在输血时要尽量避免亲属间输血。

(2)输血要尽可能保证血液新鲜吗?

NO!输血时要尽量避免输入新鲜血液。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原因为:新鲜血液内存在大量活性淋巴细胞,给受血者输送时,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新鲜血液内存在较强抗原性,直接输送给受血者,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在4℃存储温度中,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存活时间为3d,如果在3d内输血,会增加受血者梅毒感染率;新鲜血液内血小板数量不够,纯度不足,如果只是为了补充病人血小板而进行输血,输入新鲜血液将无法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3)O型血是万能血吗?

O型血≠万能血!在O型血的血清中存在天然抗A和抗B抗体,如果给其他血型受血者输入O型血,抗A和抗B抗体可能与受血者自身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但极少数情况下,即没有同类型血型,且患者情况十分危及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少量输入O型血,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反应,查看是否出现溶血反映,所以O型血=万能血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不能称之为万能献血源。在输血中,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宜输血及治疗手段,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 输血反应知多少

输血反应按照发病原理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每种反应还包含立即反应和迟发性反应。免疫性输血反应,主要原因为血液中抗体与抗原不相融,引发诸多反应等。立即反应和迟发性反应因反应时间不同进行区分,立即反应是在输血及输血后24h内发生的反应,迟发性反应则在输血后数天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

溶血性输血反应,因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发生的一系列反应,例如,输入血液的A型、B型、O型不匹配,红细胞在血管内被受血者血液中抗A或抗B 破坏,出现黄疸、贫血、肾衰等溶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以是免疫因素,也可以是非免疫因素,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腰背痛、低血压、心悸、血红尿蛋白甚至无尿等,严重者可导致病人死亡。一旦发现受血者出现相关症状,应当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立即进行抗休克、预防急性肝功能衰竭、防治DIC、换血治疗等,及时将血液中不匹配红细胞及破坏后产生的有机物质移除,并适当用药皮质固醇,纠正低血压、低血容等情况。迟发性溶血性反应,属于血管外溶血,病人主要表现为黄疸、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通常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较为少见,由输入不匹配的红细胞刺激产生的反应。

3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热是输血后常见不良反应,病人输血时和输血后4小时内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此时,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直至经医生同意后再次输血,如果怀疑血液受到细菌污染,需要立即停止输血,进行抗生素治疗,还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静剂。部分病人会出现荨麻疹、全身性皮肤瘙痒,甚至支气管痉挛、全身皮肿、喉头水肿等反应,需要采取氧气吸入治疗措施,按照医嘱用药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氨茶碱等,或病人过敏反应严重,喉咙水肿难以呼吸,需要及时采用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方式进行治疗。输血后紫癜,指在输血后5~12d,血小板较输血前降低80%以上,皮肤上出现广泛的瘀斑和瘀点,部分病人甚至出现牙龈出血、黑便等情况,且病人多为妇女,需要遵循医嘱用药免疫球蛋白静滴的治疗方式。

引发输血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输血过程不当。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多,导致病人血液循环负担过重,出现低钙血症,大量血液快速输入还会降低病人体温;部分病人会出现肺部损伤,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发绀等,情况严重者可听见细湿啰音;输血操作方式不当,导致空气栓塞产生;(2)血液质量问题。血液被细菌污染,引发输血相关败血症;血液或血液成分受到损伤,如冷冻/解冻温度不正常、机械挤压、加热、与药物同时输注,引发被输血者非免疫性溶血反应;(3)免疫反应。病人自身属于过敏体质,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过敏原,引发病人过敏反应,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4)长期输血导致病人体内铁负荷过多,出现铁沉着,全身皮肤黑灰色或青灰色等。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输血类型、输血反应及相关风险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在输血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遵循医嘱,才能减量避免一些不良反应、传染病和并发症发生。一旦出现输血异常反应,需要同步进行对症治疗和调查分析,及时查明导致输血反应的各种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