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四平调的唱腔演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四平调的唱腔演变研究

石安娜 ,马冬莉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四平调流传于四省的交界处,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四平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精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唱腔,是中国最稀有的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界上的一个缩影,并在2006年,“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四平调的起源、四平调唱腔的演变特点以及四平调唱腔的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商丘四平调;唱腔演变;创新

一、四平调的起源

四平调的前身是花鼓戏演变而来,以(平调)为主要版式,并且广泛流传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传闻在武则天时期,花鼓就是歌女们在夜间哼唱的小曲,以砀山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路,分别是东路的苏北花鼓,南路的砀山花鼓,北路的山东花鼓以及西路的豫东花鼓。豫东花鼓主要是以商丘为中心,豫东花鼓的唱腔基础主要是花鼓的(平调),在漫长的发展中,去其糟粕,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精华,进行充分融合,删除了多余的虚词衬句,确定了四平调2.1.6.1的唱腔落音格式。加上艺人们的努力,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让四平调这一剧种得以发展至今,直到现在豫东四平调剧团还在城乡活跃。

二、四平调唱腔的演变特点

(一)形成时期

四平调的前身是花鼓戏,在花鼓的平调种演变而来,在唱腔曲调上有承袭。花鼓小曲给了四平调很好的借鉴作用,四平调的【河南溜】和【赶脚调】都来源于花鼓小曲。花鼓戏经过三个阶段的改良,第一阶段,因为花鼓戏是一种说唱音乐,是边舞边唱的演出形式,伴奏只有花鼓,形式简单,方便随时随地的演出,故事情节也是表达农村生活,这一阶段由于主要乐器是花鼓,其演唱的强弱快慢都有敲鼓者的鼓点来指挥,演唱者都用真嗓演唱,除了极个别需要表达特殊效果的,会用到假音,多用滑音等装饰。第二阶段人数达到了三至八人,乐器也加入了大锣、小锣和梆子等其他打击乐器。表演者的妆面也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加入了一些能够分辨性别、年级、地位等服装和头饰等,多在集会庙会等地方演出,形成了“半戏半曲”的形式。因无丝竹等弦乐,曲调没有固定音高,都是由演唱者自由定调,用“哎、呀、嗯”等虚词衬句来修饰,形成一种婉转的效果。第三阶段,在固定的舞台表演,演员运用化妆等手段,显示剧中自己的形象,乐器加入了弦乐,比如说月琴、高胡等,且所有乐器移到幕后,人数多达二三十人参演,进入了戏剧初级阶段。总之这一时期的艺人们都用原本的嗓音演唱,没有科学的发音方法,多用滑音和依音等修饰旋律,多用虚词衬句和方言,体现语言的亲切感,拉近观众和演唱者的距离,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曲目,如《白玉柚》《许士林祭塔》等。

(二)探索时期

二十世纪初受到各路戏剧蓬勃发展的威胁,花鼓戏的艺人纷纷要求改良本来的表演形式,要求改良。花鼓戏经过一波三折的改良,在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个戏剧团体。1930年艺人邹玉振带领戏班去济南演出,王汉臣受到京剧名家指点决定改良花鼓。去掉虚词衬句,把京剧中【流水】作为过门,采用花鼓中的【平板】为四平调的基础,并将京剧中的【反二簧】融入到男声唱腔中,使得四平调的唱腔得到丰富,但是又保持这独有到唱腔特点。由于花鼓戏的内容都为男欢女爱,旧政府认为花鼓戏伤大雅,所以禁演花鼓戏,艺人们只能重新将其花鼓戏另取名称,出现了文明梆、咣咣戏等,因名不雅,一直未定其名。且因为本身的缺陷,想要成为一种独立的剧种还有很多问题,后根据不管男女都用本来的嗓音演唱,所用曲调四平八稳且流行于四省,改名为“四平调”。虽然名字改新,但是内容不新,这对于当时其他蓬勃发展的戏剧现象来说,四平调还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好在四平调的艺人们不放弃,他们吸收各路兄弟戏剧的精华部分,经过不断的融合,同台联合等方式,不断丰富四平调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时期,改名为四平调,保留其【平调】的特点,为了保留其统一的舞台语言,艺人们又将这个剧种的方言逐渐统一到中州韵上,从而确立了基本的声韵。四平调的唱腔声韵、说白以采用中州语言为主,也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这一时期的作品逐渐扩大到多行当的剧目中,如《梁红玉》、《陈三两爬堂》等

(三)成熟时期

四平调是解放后迎来了巨大进步,双百方针使得其大放异彩。登入正规剧院后,四平调更新了服饰,对于唱、作、念、打方面的套路也逐渐增多完善。四平调的剧院也如雨后春笋一样也越来越多,从仅有的一个芒砀剧团(现如今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先后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建立了大约三十几个剧团。剧目内容也发生变化,以往以“小三门”为看家本领变成了以《花木兰》《岳飞出世》等历史题材的连本大戏,和京剧一样根据戏剧体裁和人物形象的性格产生了生、旦、净、丑等行当。唱腔部分也分得更为细腻,根据角色的不同,其唱腔的特色也大为不同,老生和净都用本嗓唱,但又有其不同之处,净讲究勇本嗓吐字拖腔,两者的唱腔都是简略,强调抑扬顿挫,气势蓬勃,多用梆子腔,表达欢乐,激动的情绪。旦的唱腔讲究圆润,细腻,旋律起伏大,像评剧;而小丑的唱腔因设定的人物性格而定,多注重方言口语化。四平调在吸收兄弟剧种的基础上还吸收了民歌、民间小曲、曲艺唱腔等精华丰富自身,除了使用一些常用的正规板式,如【平板】【散板】【念板】【直板】等,在演唱形式上,如合唱、重唱、齐唱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并且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男学王汉臣,女学邹爱琴”的说法,随着四平调艺人们的努力,让四平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展示其顽强的生命力。

三、四平调唱腔的创新

(一)对于自身唱腔和音乐旋律的创新

四平调的唱腔四平八稳,反观新兴的音乐,都是极具旋律性的,四平调要增加其唱腔的变化,从而丰富音乐旋律,增加其表现力。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吸引年轻人对于四平调的兴趣,影响年轻人去喜欢四平调,学习四平调,增加四平调的专业储备人才。

(二)对于演唱方法的创新

四平调的艺人大多使用真嗓唱歌,而调门又高,很多艺人中低声区比较空虚没有感染力,也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都是用吊嗓子等比较毁嗓子的方法,随着民族美声唱法的普及,现在很多四平调艺人也从中获得了启发,也开始注意到头腔、胸腔、腹腔共鸣,也刻意的去训练真假声的互换练习,开始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

(三)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现代社会的网络发达,不同以往,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邀请一些技艺精湛的四平调艺人上一些戏剧频道,讲解四平调,剧院演出时也可以利用网络直播这个平台给热爱刷短视频的年轻人进行宣传,只要有观众四平调就能够起死回生。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流行音乐,我们应该多利用网络做社会调查,找到年轻人喜欢的风格,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四平调的特色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并获得观众的青睐。

四、结语

四平调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虽然时间短但是影响的范围不小,我国的戏剧文化丰富多姿,尤其地方戏剧更是层出不穷,地方戏剧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四平调内容表现当时人们淳朴的民风,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有其特殊的地位。四平调这一地方戏剧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一戏剧奇葩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知道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会迎难而上,让其重新昔日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媛.“四平调”伴奏乐器的演变和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102-104.

[2]张兵.传统艺术环境中四平调唱腔音乐研究[J].中国戏剧,2021(05):85-87.

作者简介:石安娜(2001-),女,汉族,湖南怀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研究。

指导老师:马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