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浅谈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

刘振德

临沂市交通运输局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能源匮乏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是我国减少石油消耗和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新型能源汽车产业在行业标准、产业联盟、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有望肩负起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未来将会有更多种类、更高级别、更加节能与更加安全的新型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因此,深入研究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技术及相关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关键词:节能;新型能源;汽车

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是近百年来汽车动力技术最重大的一次变革,是汽车工业长足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近年来,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各国迫切的想要改善这一问题,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机动车排放问题,并且鼓励研究人员投入到新型能源车的研发当中。发展新型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必然选择,它需要在政策上的推动,在技术上的突破,在成本上的降低,在市场上的扩大。因此,新能源车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它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

1研究意义

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发展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能够有效地减少汽车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就目前我国而言,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对于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研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水平,还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其次,通过发展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能够有效地减少对于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使用。在传统能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对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开发,则极有可能导致资源枯竭。而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燃油,是通过提炼加工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而来。最后,通过发展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技术与研究工作实现节能减排,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2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以纯电驱动作为技术转型的主要战略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已开始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初步发展,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网络雏形。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对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不够,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支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例如,我国虽是仅次于日本、韩国的全球第三大锂电池生产国,动力电池的主要性能明显进步,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能力,但与国际汽车大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2)市场推广支持力度不足。新能源汽车主要应用于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领域,而私人领域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还相对较小。政府部门对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消费者对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疑虑。

(3)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国家电网公司等能源企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但仍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的充电设备,不共造成了资源浪费。

(4)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过于迅速,而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先进的生产工艺应用较少,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新能源汽车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例如电池自燃等问题影响了节能与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

3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新型能源汽车整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包括动力性、经济性、续驶里程、噪声等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第一,新型能源汽车具有低碳、低油耗等优点,是普通燃油汽车无法比拟的。

第二,新型能源汽车能够满足多种能量、多种工况需求,并且可回收能量。

第三,新型能源汽车有噪音低、废气少等特点。

第四,新型能源汽车制造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

第五,新型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等优点。

第六,新型能源汽车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能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4发展类型

(1)纯电动汽车:问世于19世纪90年代,随着动力电池和驱动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在续驶里程、动力性、快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应用范围偏向于小型车辆和城市公交客车,电池技术还需要升级突破,需要综合利用过渡技术(增程式、插电式混合等)和不断完善充电设施。

(2)混合动力汽车:1997 年丰田首先在日本推出 Prius 混合动力汽车以来,各大汽车企业纷纷推出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奔驰和沃尔沃等相继开发了混合动力商用车。主要有发动机与电机集成、传动系与电机集成两种趋势,微混可节油 5%~10%,轻混可节油10%~25%,中混可节油 25%~35%,全混可节油≥35%。

(3)燃料电池汽车: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在潜心研究燃料电池汽车,同时美国通用与日本丰田、美国国际城科电池公司与日本东芝、德国奔驰与西门子等纷纷组成强大的跨国联盟,燃料电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燃料电池膜的寿命已超过5000h,通过优化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分配,从而提高燃料电池的寿命、降低系统成本。

5未来发展对策

(1)研发新型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我国要继续加大对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力度,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携手研发符合国情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

(2)健全发展新型能源汽车保障制度。我国应加大新型能源汽车的推广引导力度,并为其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制定相关产业标准、法律法规,保障和推动新型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完善配套设施与体系建设。针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质量良莠不齐等,必须加强加气站、加氢站、充换电站(桩)等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强电池质量监管,形成快充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网络,同时还要制定完善新型能源的更换和回收等配套体系。

6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我国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与实际应用效果,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新型能源汽车“回得了家、出得了城、下得了乡”,切实破解“里程焦虑”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节能及新型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城龙,江柏吟.汽车新能源与新能源车辆发展趋势分析[J].时代汽车,2020(14).

[2]施蒋彬.基于低碳交通背景下推动发展新能源车辆的研究[J].时代汽车,2020,No.346(22):110-111.

[3]汤思佳.中国跨越式发展新能源车辆的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0,051(007):125.

[4]郭少杰,王军雷,夏天,等. 基于专利分析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冷却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 汽车文摘,2020,No.532(05):12-16.

[5]郑格芳.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