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4

  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的策略探究

徐永娟

                        浙江省开化中学     

摘  要】新课标颁布后,整本书阅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贯穿三个年级的学习任务群,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单篇教学的“碎片化”阅读模式,然而这也给教学带来了难度。面对一本书的阅读量,教师无法像单篇课文一样进行教学测试,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以过程评价为依托,提出“笔记交流”“感悟分享”“问题写作”三种评价方式,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他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过程评价     方式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笔者曾去听了一堂语文常规课,课堂的第一环节是学生演讲,当天演讲的同学介绍了一本书《悲伤逆流成河》,那位学生开场就说:“今天我想介绍一本书,为什么我没有说推荐,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和书名一样,非常地‘青春伤痕狗血’,但我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聊一聊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特别触动,刚好它被拍成了电影,我先放一下这个片段。”接着,在大家的期待声中,他放了相关视频剪辑,看完后全班静默,他继续说:“这个片段讲的是校园暴力,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其实这样的暴力依然存在,言语暴力,身体暴力……因为自私,所以无所顾忌。每个人心中都有阴暗面,人性的作用在于压制这种黑暗,而教育的作用在于激活这种人性。很显然,他们都是教育的半成品,见善为善,见恶为恶,但我真的想说相遇一场不容易,我很珍惜我们的同窗岁月,也希望大家能多对身边的人微笑,心怀善意,与人良善。”听完这位学生的一席话,笔者不禁感慨于这位学生对文本细节的领悟能力,同时对这一书目推荐的课堂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案例二笔者在做各省的高考卷时发现,很多省市已经开始对整本书阅读情况进行测评,如北京卷、江苏卷近年来都以不同的考查方式在推进整本书的阅读。笔者特别注意到江苏卷在附加题中出现的“名著阅读”模块,它基本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如2019年的第26题(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同样是对整本书阅读情况的评价,北京卷则采用了“微写作”的方式,要求三题中选择一题作答,如2019年的22题“《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让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对比来看,尽管江苏卷与北京卷对整本书阅读的测评采用了不同的题型,然而从题目的实质来看,两份试卷都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这固然是测评整本书阅读推行情况的有效方式,但是通过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文本的熟悉程度,这真的是最合理的吗?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同时,如何切实可行地进行阅读评价,已不知不觉地摆在现实的面前。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不仅仅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学生提高阅读力的重要依托。既然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新课改后的课程内容,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普通读者的消遣性阅读,虽没有专业人员的科研性深入探究,但也应该是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

基于此,笔者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围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反馈方式”,做了一些尝试。

二. 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的探索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后确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是接下来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测评的,也是可测可评的。不同于以往篇章式的教学结构,学生接触的大部分为短小精悍的文本,整本书阅读将学生拉到了一部部大块头的文本面前,文本研读的方式、重点都相应有所变化,那么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评价反馈也势必要做出调整。那么整本书阅读应当如何评价呢?

笔者认为,就目前来看,宜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端评价为辅”的方式。所谓“终端评价”是将整本书阅读情况纳入初高中考试体系中去,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如开篇的案例二,这种“终端评价”方式多省已经开始实行。过程评价则是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穿插对学生课程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这个评价需要基于不同文本、不同学情,可以即时解决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学生阅读后的感悟,完善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尽管读书是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的,但一本书最后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这是需要教师助力的。为了减少消遣性阅读和走马观花式阅读的出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笔者探索了以下几种评价反馈方式。

1.笔记交流型评价方式

“笔记交流型”评价方式旨在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边读边做批注,对不懂的句子或者非常喜欢的句子做好摘录,写好批注。教师可以将书本或摘记本收上来检查,也可以设一堂课,重点解决学生阅读中难以理解的片段。以《华氏451》为例。

(1)阅读任务呈现

     阅读时,笔不离手,在有感悟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心得,在有疑惑的句子旁边做好标记。

(2)学生任务展示

生1(心得):原文——“我舅舅曾经因为是个步行主义者,结果被捕”。

批注——在这个世界里,开慢车,漫步等一切慢下来使人思考的事情似乎都不被允许,节奏越来越快。

生2(心得):原文——“想!我哪有选择?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消防员,我做梦都在追随他们!”批注——家人是自己的榜样,对每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个没有书籍的时代,所谓的三观只能在身边人的影响下形成,自然没有的选择。

生2(问题):女孩子在见到主人公时说的第一句话是:“那你一定是......那个消防员。”我感觉这个女孩子可能在之前观察过这个消防员,但是这里为什么强调“那个”?

(3)任务实施情况反思

     做好“批注笔记”可以督促学生细读文本,在细节处下功夫,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避免读完一本书只记得大概内容的情况的出现。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对于小说而言,笔记交流型评价方式主要以批注心得为主,划出感兴趣的句子,写下当时的心得联想,课堂交流也多是细节的品读。但当我们阅读科普类文本或是文言类文本,比如《诗经》《论语》时,对字词理解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障碍就会增加,需要课堂解决的问题也会变多,及时做好反馈交流非常重要。

  1. 感悟分享型评价方式

从小学开始,我们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观后感,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以书面的形式呈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文本回顾和反思的空间,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反刍”。实践中,督促他们在这个“反刍”的过程中联系所学,链接生活,从而达到将已学已读的知识融会贯通、完善自己的情感价值观等目的。它直观且系统,可以说感悟分享是教师观察学生阅读情况、阅读深度最直接的方式。以《华氏451》为例。

(1)阅读任务呈现

     读完《华氏451》,谈谈你的感受与收获。

(2)学生任务展示

  生1:书本身的意义也许就是文化的传播媒介,这无异于广播电视,但真

正有意义的是它传递的内容。而在这本书中,本是灭火的消防员在这本小说中却成了纵火犯,从没想过这样的世界,但细想却让人毛骨悚然,它夸大地讲述了一个为了无知麻木的快乐而焚书的事情,这让我想到了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原以为只有这种大型明目张胆的行为是可耻的,可是这本书让我懂得,每一个试图改编、试图缩减文学作品的人都是“消防员”。

生2:华氏451是纸的燃点,也是故事消防员头盔的编号。读完之后再想想我们平时获取知识的方式几乎与书中如出一辙,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一种极简的知识模式应运而生——快节奏的媒体投喂代替读书思考,就像用拉链取代纽扣让人们在更衣时只要简单滑动而无需费力对准扣眼。罗胖说读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个痛点也正说明我们大部分读书是急躁的,急于想通过一本书来改变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的困境,想通过一本书比昨天更博学,但往往书只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考方式而非解决方法,只有当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3)任务实施情况反思

《华氏451》属于中短篇小说,不长,且可以在略带科幻的文字中唤起人们对“书籍”的敬畏,这是笔者选择《华氏451》作为第一本推荐书目的理由。事实上从学生的阅读感悟来看,学生基本能体会到教师选择这本书的用心。感悟分享行文相对自由,反而能让学生有更多联系社会历史、联系生活实际的空间,有的抓住细节展开,有的根据总体印象展开,无论哪一种,都是学生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最深刻的东西,这是带给他们的成长。

  1. 问题写作型评价方式

从北京卷和江苏卷对整本书阅读测评的问题来看,还是以考查情节细节的记忆为主,答案是统一了,但也并没有看到学生是否真正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而问题写作评价方式用一个情景式的命题方式将学生置于一个有价值的生活情境中,考查大家理解探究和鉴赏评价作品及人物的能力。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1)阅读任务呈现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无论是莫言还是路遥,东北高密和黄土高原那一片片土地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无论走多远依旧有一份乡土情结,请结合《平凡的世界》中的相关人物谈谈中国的“乡土情”。

(2)学生任务展示

  生1:《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黄土高原上普通人的生命史,故事的开始就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大部分人物也都在这片土地上历经这一生,但现在的“乡土情结”与古时候的又不一样,古时候人们有一方土地赖以生存便不想出去看看,而当时的农民徘徊于城乡的交叉地带,已经开始对城市有所向往,就像孙少平,一方面他受着传统文化的制约,在家中他孝顺父母,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孙玉厚家的二小子;另一方面,他又羡慕金波,希望自己是那个坐着火车去远方的人,去看看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其实,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乡土意识已经不再如从前那般根深蒂固,就如孙少平,我们总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更好的平台,便利的交通让我们不再如从前一样一出家乡也许终身未得还,路在脚下,家在心里。

生2:《平凡的世界》处处透露的是路遥先生的乡土情结,金家湾那个小学院子里的陕北秧歌,文中屡次出现的信天游,都让这本书带上了浓浓的黄土高原的气质。作品源于生活,从那片黄土高坡上走出来的路遥先生,也以这样的方式展现着乡土在他生命中的印记,就像孙少平、孙少安,无论走多远,故乡情永远剪不断。

(3)任务实施情况反思

这种“问题写作型”评价方式既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读的内容,也结合了将书本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篇学生的习作都有自己的思考,无论是从路遥角度还是从文中人物角度来分析“乡土情结”,都是可行的。从任务完成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问题如生1一样,行文较为混乱,逻辑不清。笔者认为思路混乱的原因无非是对题目解读的模棱两可,或者想说的太多又说不清,这个时候教师应当适时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1.对拿到手的题目进行分解,学会抓题中关键词;2.学会突出重点,舍弃该舍弃的枝桠,不求面面俱到。反复训练强化这两个意识,不仅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有所帮助,对写作也同样有所裨益。

三.推动整本书阅读过程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调动学习热情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正式走入高中语文课堂。既然属于课程内容,学生的阅读就不仅仅只局限于泛读,而需要对文本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那就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来监督测试学生的阅读情况,掌握他们的阅读动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调整。从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对整本书阅读的过程评价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读书不再只是知道书本大意,而有了对文本的更深的理解。

  1. 有利于促进合作学习,增强探究意识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过程评价的实行,是希望学生在深入研读一本书的过程中,通过课间的交流,课上的思维碰撞,学会彼此借鉴,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完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习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在合作交流中,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人生也可能有新的认识。

  1. 有利于文本学习的系统化,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时期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以前我们以单篇阅读为主,但单篇阅读文字量小,阅读难度也小,新课标推进的“整本书阅读”增加了阅读量,对学生读书的连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行过程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对所读文本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由单篇的鉴赏提升到对整体文本审美意蕴的深刻理解。

  1. 有利于促使教师多读书,多思考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相对浩大的工程,阅读量提高也意味着文本所辐射到的东西更广。就比如,如果我们只看《林黛玉进贾府》所关注更多的是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语言行为和屋内陈设。但一旦放入《红楼梦》来看,建筑、医学、话术等等都值得研究。所以在实行过程评价,开设相关的阅读分享课时,学生的群体阅读能力、思维发散能力也都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多思考。老师们在读书任务驱动下,通过认真“啃”一本书,顺便又读了若干本相关书籍,浏览了大量文献,主动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一定意义上回补了专业阅读量。

四、推动整本书阅读过程评价的注意点

1.评价方式的选择要灵活

从几次整本书阅读的过程评价来看,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会面临不同的阅读挑战,语言古文类书籍面对最多的是语言文字方面等理解上的问题,社科类书籍提出的更多的是逻辑问题,文学类书籍则更多在文本细节上做探究。可见不同的书籍类型学习的侧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不同,学生学习体验不同,那么教师也应该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以达到促进作用。

2.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

既然是针对学生阅读的过程评价,那么也一定要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甚至是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展开,阅读的时间不能保证,对文本都不熟悉,何谈感悟和理解。理想的整本书阅读过程评价是在与学生阅读平行的,边读边思考,读完有反思,否则在考试在测试的压力下,很容易导致整本书阅读异化,出现整本书阅读的应试应考捷径,这就偏离了我们新课改的初衷,过程评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注重教师信息的反馈

学生一端发出的信息具有多样性、交叉性、跳跃性等特点,有时可能是对语段的片面解读。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有效的反馈,那么学生不仅会对这一作业任务失去兴趣,而且还可能偏离教师当初布置作业的初衷。因而,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需及时跟进,对他们的任务作业进行批改点评,并做好指导辅助工作。思想深刻的感悟和文段可以定期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五.结束语

事实上,杭州市的整本书阅读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有所体现,每年的读书征文活动,中考时的名著阅读题等等,这并不算是近几年新兴的阅读要求,只是列入新课标后让大家重新重视这一阅读方式。中考高考等终端测评方式固然是考查名著阅读情况的有效方式,但在中高考的压力下,这种测评方式很容易使整本书阅读陷入应试的漩涡里,因此,笔者希望整本书阅读还是要突出阅读时伴随的过程评价,这不仅仅能够真正让学生走进阅读世界,实时跟踪学生的阅读问题,还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总之,过程评价重在读法引导、能力提升而非书目数量的盲目追求;重在个性化阅读经验的建构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不仅仅是中高考的分数。运用得当的过程评价会是推动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