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分析—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基于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分析—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为例

胡勇军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广东  511510

摘要:目前,从装配式建筑发展速度上来看,装配式专业的人才储备量显得不容乐观。文章依据国家出台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提出在推行智能建造背景下对装配式建筑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结合碧桂园集团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以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背景研究了装配式建筑人才需求与岗位职务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出了“懂管理、会施工、能设计”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职业素养高、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把握现有人才培养现状的同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针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智能建造;岗位职务能力;产教融合;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

现如今我国装配式建筑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标准和规范也在持续的更新,许多企业参与到装配式建筑当中,形成自身的结构体系及特性,但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技术不够系统以及管理不够明确的情况[1]。而装配式建筑的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以此来制定人才培养模式[2]。文章通过深入对接碧桂园集团在智能建造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人才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围绕创新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要素,研究装配式建筑人才需求与岗位职务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校企双方共同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同制定装配式建筑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培养“懂管理、会施工、能设计”的装配式建筑人才为目标,更好地推动专业建设与职业能力有效匹配,实现专业创新发展[3]

1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包含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两个方面。针对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道德观念与职业素养,其次就是要结合建筑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信息化创新和绿色节能的管理意识,最

 


后结合班级的建设情况,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对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描绘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职业规划,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好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根据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结合碧桂园集团实际的生产项目和岗位职责,教师可以依托完善且实际应用的项目开展教学。通过分析项目的技术要求以及有关的核心技能,跟踪最前沿最关键的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合理设置装配式建筑专业理论课程,并且依据项目岗位职务能力合理调整课程实训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企业合作项目的同时,也能够把握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熟悉生产过程,更好地内化知识结构与职业发展。

2强化教材开发

在教材开发方面,教师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教案不具有操作性以及实习经验不足等问题,可能容易出现教材的编制和实习生产教学存在着脱节的情况。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没有及时地编入到教材当中,因此校本教材编写也需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审核,将实际的工作岗位和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企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各个重点和难点都能够在提炼之后融入到教材的教学当中,与此同时也需要确保开发的教材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将企业的案例和视频引入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打造新的教学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地扩充教学资源。

3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依据装配式建筑岗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实行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招生计划设置的时候,就需要把招工和招生一体化情况以及学费减免措施和淘汰原则向考生进行明确说明。考生自愿原则选择加入订单班,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可以由企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岗位知识以及具体的要求。在第二阶段岗位强化训练可以依据着企业的考核情况,将行政班学生分为两批,第一批学生继续留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由专职教师进行负责,另一批可以由企业签署专业的培训计划进入到碧桂园集团内企业当中,并且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第三阶段企业实践教学就是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培训,通常是由企业的师傅来进行实践指导与教学,同时企业需要向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期间的生活补助。依照班组管理模式,通常来说一个师傅可以带5~7个徒弟,以此来形成工作小组。在整个三年的学习期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技术水平的培养,做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4培养双师型队伍

依照着学生学徒员工的培训流程进行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强化双师型教育队伍,针对双师型的教育管理,可以建立培养选拔考核激励体制,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双方协同管理。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需要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举办装配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等师资培训以及职业技能考试,让专任教师能够得到持续的锻炼与提升。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挂职和社会兼职,帮助教师能够积极地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以及市场的发展技术,将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以此来作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企业师傅的选拔应遵循严格的专业人才评价,在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时,也需要将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当中,并且发放相应的津贴,以此来改变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5建设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了校内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进行模拟场景的设置,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结合着认知训练以及单项训练到最后的顶岗实践,来优化实训项目和环节,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可以建立由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来完善,进而满足职业岗位的各种需求。通过提升校内和校外创新基地的建设水平,以此来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能够明确岗位的实际需求,快速地融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6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通过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优化评价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企业评价,让评价和反馈形成有效循环,实现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构建,具体校企合作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之下,构建相应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变成了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愈发的迫切。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结合着自身发展优势,为培养建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也需要结合着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方式,满足当代建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图1 校企合作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现如今是我国智能建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施工方式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转变。建筑产业化的技术人才短缺,文章主要结合了产教融合以及智能建造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阐述了装配式建筑人才在高职院校当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多途径培养方式探索建立“懂管理、会施工、能设计”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杨艳丽.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基于“产教融合联盟”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3(04):151-153.

[2]张倩倩.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化装配式新型建筑人才平台建设探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2(24):120-122+144.

[3]李涤怡.产教融合视阈下“1+X”装配式建筑课证融通探索[J].砖瓦,2022(02):160-161.

科研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2021年广东省土木与水利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智能建造产业升级的建筑装配式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202105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