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3
/ 2

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陈美云

罗平县水务局,云南省曲靖市 655800

摘要: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不断与河流争夺地盘,河道在城市化加速发展中遭到不同程度损伤,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生态脆弱已经切实影响了城市的健康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河道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及灌溉的基础上,还需着重体现生态性、景观性,并为市民提供丰富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如此才能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引言

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的河道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但是过去的治理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并将治理重心都放在防洪防灾上,忽略了河道其他的功能。此外,河道在治理期间虽然已经进行了加固,但淤泥问题与河道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受到了影响。

1、河道生态治理中水生植物应用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是决定其生态功能发挥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保证水生植物的良好生长,必须要根据其生态习性栽培,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水生植物所需求的生长环境不同,必须适地种植才能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例如,在应用沉水植物治理河道时,必须选择水体透明度较高的水域,否则会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水生植物长势不良,无法发挥生态治理的功能。灯芯草是耐寒植物,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种植则会出现生长缓慢、叶片泛黄等现象同时,治理河道应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综合河道所处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地理环境、行洪、通航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实现生态治理的目标。

1.2可持续发展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水域有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的循环流通。不能为了净化水体栽植大量水生植物,影响河道流通。在植物配置上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通过优化配置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提高植物的综合生态功能,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科学合理搭配,改善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我国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为改变河道形态现象明显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增长,但还是有很多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就排放到河道之中,不仅污染了河道的水源,也打破了河道本身的生态环境与平衡。当前我国在对生态河道治理的时候,将治理的重心放在了防洪阶段,运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或者块石堆砌等方式建造护岸,并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弯曲的河道强行改造成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河道自我修复能力,破坏河道的生态环境。此外,由于河道的附属设施较为老化,且设置的位置不够合理,像闸坝、溢流堰等设施的建设年代距离现在而言比较久远,不能保障全河段蓄水工作的质量,还有一部分河段的河底、护坡受到人为改变河道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这些都会影响到河道自动修复能力的好坏。

2.2河道护岸结构较单一

我国的地理环境本身比较复杂,且国土面积较为辽阔,河流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再加上不同河道的污染性、不同的治理方式、不同的生态环境等,这本身就为生态河道治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影响。在部分河段经过某些城市的时候,从安全的角度上考虑,很多城市会选择在河道的边缘做好防护措施,设立河道护岸结构,在出现涨水等情况时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护[1]。可是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很多经过建设的河道护岸体系却较为简单,大部分都是采用水泥混凝土、浆砌块石、干砌石的方法完成护岸,尽管能够从一定意义上对河堤加以防护,但却干扰了河水与外界的交互,使河水中的动植物环境受到损害,无法发挥出“生态”二字的特点。

3、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

3.1水环境治理

(1)河道清淤。根据前期调查结果,项目针对鸡公堰、栏杆堰、三吏堰、肖家河、高攀河全线进行清淤。清淤河段尽量与上下游进出口河段平顺连接,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坡度,不对河道做过多挖填,不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纵坡。通过对底泥、沿岸垃圾和腐败水生动植物进行处理,减少内源性污染,确保河道水质提升,清淤疏浚总量约6.5万m3。(2)中水回用。由于上游河道断流,为满足黄堰河上游段河道本底流量需求,采用污水厂再生水作为水源,通过新建DN1000再生水管约1.2km,前端与成都市第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水管相接,后端消能后于九川路排入黄堰河河道,再生水管道设计流量为8万m3/d,解决了上游河段缺水问题,保障了河道生态需求。(3)截污治理。针对鸡公堰、黄堰河河道内排污口问题,通过沿河道敷设截污管共计约9.1km,将污水排口全部接入截污管,并对雨污合流排口进行了截流处理,建立起了守护河道水质的最后一道防线,解决了污水入河问题。

3.2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可为其他生物提供附着场所,尤其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此外,沉水植物还可净化河流中的氮、磷等,并固定沉积物、减少再悬浮,降低河道内源负荷,起到水质净化作用。沉水植物选择原则:根系发达;净化效果好,去污能力强;季节与空间搭配原则;生态安全;有一定的美化景观效果;容易管理。依据以上几种原则,针对区域气候、地质地貌以及荷坳周边区域情况,进行沉水植物群丛配置,选择黑藻、伊乐藻、苦草、狐尾藻等先锋种植物及长效种植物

[2]

3.3加强护岸信息化程度

随着社会发展,护岸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现有生态护岸建设较多,但护岸建设及管养中信息化程度较差。生态护岸后期维护管理对于保持生态护岸发挥其自身功能十分重要,提升护岸建设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有利于保障河道防汛除涝安全,提升护岸建设管理效率,使生态护岸更好的发挥自身功能。

3.4提升生态护岸建设技术

生态护岸建设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如岸坡陡峭、岸坡土质较差不适宜植被生长发育、现有生态护岸材料部分不可再生,耐久性较差,建设过程消耗自然资源过多等。在未来生态护岸建设中应提起重视,提升生态护岸建设技术,使生态护岸拥有更强的适用性,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提高河流生态性[3]

3.5对河道防洪治理统筹规划

第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治理。在进行治理前,首先要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林地面积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科学地论证,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条件,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地方有关部门进行磋商,通过对河流周围的土地进行改造,扩大林地面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预防土壤侵蚀。第二,加强对河流的日常治理。加强对河段的日常治理,并在上游采取堵截、下游排水等措施,确保河道畅通。在河流的上游,可以修建水坝,在水位上涨时,可以通过拦阻洪水,从而降低对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在河道淤塞严重,排水不畅,河道引水能力不足及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生态治理全面贯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实施河道淤塞治理、生态护岸和植物措施进行河道生态系统的综合恢复性治理,全面落实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努力打造“洁净流动之水、美丽生态之水、文化智慧之水”,改善潘安湖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雪明.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02):157-158+161.

[2]吕哲,王杰,韩广业.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方法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02):77-79.

[3]苏丽娟.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初探[J].新农业,2021,(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