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研究

苏永民,刘文振

(承德广播电视台 河北省 承德市 067000)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类型,纪录片承载着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有着丰富的资源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观众的审美水平也逐渐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对艺术追求的上升。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也如雨后春笋般跃涌而出。快速发展的时代过度消费了人们的热情和激情,也削弱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而纪录片可以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快节奏社会中慢下来,用镜头代替双眼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美好。基于此,本文章对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栏目;新媒体;发展趋势

引言

21世纪我国纪录片创新特征,不仅影响受众对我国纪录片的认知与选择,而且对传播产生了影响。针对其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探索其创新优化策略,对我国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纪录片在人类影像传播史中占重要地位,早期影片《工厂大门》就有纪录片的身影。我国纪录片界定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办的“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会上,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石屹按风格样式将纪录片划分为画外音解说词加画面的“格里尔逊式”,即兴拍摄加同期录音、无解说词的“真实电影”,访谈加画面、解说和实况录音的“采访谈话式”等,国内纪录片以第一种为主要类型。同时,他论述了优秀纪录片能潜在表达创作者主观思想,各部分有逻辑关系使观众能按思路解读,有较高审美价值给人文化启迪,有文化历史使命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等。因此,有传播价值的纪录片应有审美意义、人文思想和民族特色。

二、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趋势分析

(一)纪录片表达故事化

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流程大多为纪录片的故事化,这也是全球关注三大类纪录片类型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要想获得好的画面效果和情感表达,主要是处理好表演关系。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拍摄者要合理地选择拍摄角度、拍摄时间、素材选择等方式,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细节的拍摄,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画面,抓住细节就可以抓住观众的喜怒哀乐,让观众跟着故事情节走,会引起观众的一些共鸣,这会增加观众对事件求知的想法,最终观众会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二)纪录片叙事画面特效化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也是当下观众比较喜爱的纪录片形式,但由于文物考古的抽象、专业特性,再加上缺乏影像资料,此类纪录片往往难以用画面表达。在多屏注意力竞争时期,创作者必然要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具象的画面,也就是叙事特效的强化,来达到让观众更直观理解纪录片内容的目的。例如,笔者在创作纪录片《宁波大运河———融入海洋的文明史诗》中,充分采用了“演员演绎”“三维动画重现”“特效加工”等特殊的电视技术手段,在片中重现了几千年来浙东运河宁波段的变化形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变得通俗直观、深入人心。

(三)纪录片传播大众化

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转向大荧幕首先需要向电影行业吸取产业运营经验,向目标人群针对性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宣传行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在前期利用互联网针对作品内容创新进行宣传,从而吸引观众群完成院线观看,为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市场化拓宽了渠道,论证了院线传播的可行性。创作者们应以院线标准和意识选取具有普世性的内容,利用国际化的制作手法达成高质量视听效果,同时以商业意识构建产业化模式,打造更多与当下受众审美契合的作品进入院线,从而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拓展与影响力提升。

(四)纪录片制作现代化

纪录片的拍摄剪辑等手段的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其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更好地与拍摄人员进行虚拟互动,使纪录片的趣味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VR的虚拟显示,展现纪录片最有魅力的点,让用户乐在其中。如今航空拍摄也普遍了起来,人们可以通过对无人机的操控,来拍摄自己想要的却无法拍摄的画面。科技的不断进步,纪录片拍摄的方式也越来越新奇,效果也越来越好。

三、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新闻主题,贴合受众需求

制作团队需要从寻常事物中找到新奇且有趣的故事讲述角度。比如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从不同当事人的主观看法着手,从多元的渠道切入并深度挖掘相关新闻事件对不同人物造成的影响。以《生死金银潭》为例,面对特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制作组摒弃分析复杂病理、医学报道等选题,聚焦武汉定点医院隔离“红区”,客观、真实、朴素而又生动地勾勒出武汉在特殊背景下的抗疫图景。这一微纪录片通篇都是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互动画面与同期声,在表达形式上也摒弃了复杂的后期制作,采用近乎白描的方法,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金银潭医院在特殊背景下最真实的情况。利用平民化的选题以及真实的内容,有效拉近微纪录片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网络时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发生着变化。比如,对原片进行二次剪辑,将精彩段落上传到短视频平台,通过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激发观众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全片的兴趣。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已经尝试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微纪录片,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提供了参考。因此,央视以及其纪录片创作团队、其他纪录片制作机构、导演等,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传播环境的优势,精简化、碎片化地将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大众,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三)网感化的话语表达

网络纪录片普遍重视即时性、伴随性记录,强调现场感、参与感。受众观看时容易获得一种同时空的在场感和代入感。从现实社会不断分化的大语境来看,如何与性情相通、志同道合的人彼此联系,并通过这种连接收获归属和认同,是一种实需求。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这一诉求,受众在观看节目时通过弹幕留言及时互动,表达个体当下的心得感受、感性认知,使得原本的个人观看变成潜在的共同场域,基于共同的兴趣点和情感的网络观众,自动凝结聚合成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人群,进而壮大为某种文化圈层。这种圈层文化带来的虚拟社区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指的是拥有共同文化记忆、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正是互联网的特性和能力为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群体”的兴起和“趣缘文化”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结束语

基于此,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微纪录片题材、内容、概念以及传播形式的掌控,利用新媒体这一新兴载体优化深度新闻报道,进一步增强纪录片的变现能力,促进融媒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楚炀.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新闻窗,2018(01):42-43.

[2]汪文君桥.新媒体时代中国微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姬丽红.中国纪录片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23):186-187

[4]毕明.电视纪录片现状及发展趋向[J].新闻窗,2018(03):48-49.

[5]李秋佳悦.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J].声屏世界,2020(1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