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

鲁正琳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与使用效果。方法:择取在我院进行增强扫描且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按照双盲选法将其划分为35例一组。其中,采取基础护理干预的命名为对照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命名为观察组。就2组患者的焦虑状况进行评分,统计造影剂外渗后并发症发生状况,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较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发生后,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优化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护理干预

   在医疗技术不断优化的今天,检查方案逐渐多元化,尤其是影像学检查,更是成为诸多疾病检出和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增强扫描作为影像学检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造影剂的运用下,可对病灶范围、血供和肿瘤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又被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具有十分重要的运用价值[1]。但增强扫描需要实施造影剂注射,如果在操作不当时,也会引起造影剂外渗的现象。造影剂外渗会对局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既会限制检查结果,又会引起其他并发症[2]。在干预不及时下,还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在这种状况下,临床需要重视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处理。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在我院进行增强扫描且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按照双盲选法将其划分为45例一组。

对照组中,患者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40岁,平均值(55.28±4.56)岁,男性有24例、女性有21例。

观察组中,患者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40岁,平均值(55.67±4.62)岁,男性有23例、女性有22例。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增强扫描的要求;(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缺损;(3)患者沟通能力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后,确定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干预,在造影剂外渗发生后,需要即刻停止注射,并且尽量将外渗的药液回抽,然后拔针。根据外渗液的具体剂量,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外渗<20mL的患者,以舒康水凝胶以及冰袋交替外敷,尽量控制局部水肿,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缓解疼痛感;外渗>20mL的患者,要将其患肢抬高,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延长外敷时间。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

(1)在检查工作开展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含了检查目的、配合检查的重要性、检查的作用等,在患者认知强化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其负面情绪,使之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

(2)在增强扫描时,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对穿刺血管进行选定,并且评估穿刺的风险。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必要时,选择合适的约束带或者夹板制动。

(3)在出现造影剂外渗后,及时对该种现象的正常性与可控性进行明确,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启动科室所制定的造影剂外渗应急预案,结合外渗所造成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例如,出现水泡的患者,必须要立刻运用无菌注射器来进行抽吸和冷敷,并且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生产自Mobilat Produktions GmbH,进口药物注册证号H20160601)来涂抹患处,每日2到3次。可根据患者的损伤状况,适当调整用药频率。一般涂抹时,根据患处表面积大小,使用3到5cm长度的药物,并且涂抹均匀适当按摩,让其渗透进皮肤即可。如果存在肌筋膜高压综合征,则需要及时让外科介入,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1.3 评价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3]来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估,其总分100,分值越高,状况越差。一般49分以下为无焦虑、50到59分为轻度焦虑、60到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对造影剂外渗后,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类型进行统计,一般有红肿、溃疡、水泡三种。

1.4 统计学分析

在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需要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8.0之中,进行分析和整理。焦虑评分为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并发症状况以及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焦虑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5

78.69±3.42

36.58±3.67

对照组

45

78.48±3.56

48.02±3.12

2.2 造影剂外渗后并发症发生状况

观察组患者中,有红肿1例、水泡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4.44%;对照组患者中,有红肿5例、水泡6例、溃疡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差异显著(P<0.05)。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当前,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多数疾病确诊的主要途径。且在运用中,其对局部病灶、血供等信息进行明确,也有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临床使用价值不言而喻。增强扫描作为影像学检查的加强版,其可增加某一内脏组织或者腔道组织的对比度,更为清晰的显示检查区域,从而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更为确切的观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指向性。而增强扫描要以造影剂注射的方式来进行辅助,一旦出现外渗现象,可能引起他并发症[4]。基础护理干预侧重于外渗后的处理方案,其以生理应对为主,效果一般。综合护理干预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方案,其能结合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增强扫描的意义、造影剂外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内容,来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同时,这项措施具有全程性和个性化。根据增强扫描的不同过程,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案,例如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其对造影剂外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检查中,做好血管观察和病情管理,一旦存在意外积极处理;在造影剂外渗发生后,能够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来进行处理,例如药物外敷等,这些都可以预防并发症发生或者缩小其干扰范围,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6]。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可以看出综合护理的运用优势。

总的来说,对影像学检查中实施增强扫描的患者,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造影剂外渗等并发症发生,优化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俞雯.针对性护理在减少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22,35(22):181-183.

[2]朱艳.预见性护理在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的效果分析[J].名医,2022(01):137-138.

[3]谢倩仪.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156+158.

[4]徐寒梅.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分析[J].人人健康,2020(11):249.

[5]任碧连,郭彩云,李传旺,林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2):380-382.

[6]王君芳,杨军.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