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困境与对策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困境与对策的思考

周星星 ,余玲波通讯作者 ,张红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干部病房,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中国正步入老龄化时代,每年约有750万临终者需要得到专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国内现状与需求不平衡,我国目前临终关怀机构严重不足,临终关怀病房也存在数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临终关怀强调治疗的支持性和姑息性,从心理、生理多方面给予患者关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困境;对策

1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困境

1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重视度不高

(1)中国普通民众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与重视度较低。现实调查发现,普通民众对临终关怀的知晓率相对较低。研究人员从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随机抽取100名晨练的中老年人调查了解临终关怀知晓率问题,发现其对临终关怀的知晓率不及20%。(2)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认知度不高。同期,研究人员随机抽取某医院50名医务人员调查了解临终关怀知晓率,发现其对临终关怀知晓率为76%。作为新型医疗项目的临终关怀,其整体认识度和重视度没有达到预期状态。更多人认为临终关怀应是儿女的孝顺与关照,为家庭责任,很少意识到临终关怀可转变成为社会责任,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专业综合医疗服务项目。这种现实认知状态进一步展现出中国对临终关怀的社会重视度、社会投入度及其相关研究不够充分、不深入。

1.2临终关怀机构数量相对有限,服务模式相对单一

中国临终关怀社会机构主要由独立性质的临终关怀医院和慈善性质的临终关怀机构组成,临终关怀还没有与社区服务、家庭医疗服务相结合,形成“医院-慈善机构-社区-家庭”全方位系统的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全国有慈善性质的临终关怀结构30多家;目前,全国大约3.5万所医院中设临终关怀科的医院仅510所。然而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中国每天死亡人数2.7万,其中癌症患者7500例。若进一步将临终关怀服务拓展到其他类型疾病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对象将增加3-4倍,临终服务机构数量需要再提升或服务能力再提升;再进一步将临终关怀服务拓展到临终患者的家属群体,临终关怀服务对象范围至少还需再扩大3-4倍,临终关怀服务机构或服务能力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设立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需求。因此,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尚需借鉴先进经验,建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与民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升临终关怀机构数量。

2应对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2.1对大众群体普及死亡教育

考虑到我国国情,开展死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并且主要在学校教育中落实。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的死亡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专门课程,1985年全美国已经有60%的大学至少有一个学时的死亡教育。美国以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死亡教育内容主要是与其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涉及如何对待亲属以及周围人的死亡、死亡焦虑及恐惧的克服等。对大众进行死亡教育是一种准备,可以避免在自己或亲友死亡来临时的手足无措。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阅历、生活状况、教育背景等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类型、多种形式的死亡教育培训,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拥有更有意义的生活和生命,并借助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使其能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与死亡,提高未来全民死亡教育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临终关怀在大众眼中的认可度。

2.2规范相关医疗保险报销项目

临终关怀政策的实施不单看政策的支持,最主要还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前临终关怀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投入和临终患者自身经济能力的承担,而且其他省份提供的临终关怀费用收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医疗保险中也没有临终关怀的保险项目。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与医疗保险方式上的探索和研究还相当缺乏。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省市中有临终关怀需求的人被这种医疗报销不顺畅的情况所劝退。调查发现我国87.3%的人认为临终关怀中的医疗服务应纳入医疗保险中。在美国,大部分临终关怀服务已经纳入医疗保险中,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临终关怀服务的运转,我国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好这部分的资金问题,规范好相关医保的报销政策,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中产生的护理费用,最终统一好每个项目的收费标准。这样才能发展好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事业,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这也使临终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2.3发挥老年协会整合民间资源探病慰问的功能

在我国一些地区有老年协会这一组织,老年协会派代表探病慰问体现着传统乡土中国的亲和力,乡村老人会起源于老年互助会、宗祠理事会、村庙管委会等。后续演变为老年协会,老年协会具有团结老年人发挥余热、助力公益,促进老有所乐的重要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重视。研究者研究发现,某地区乡村老年协会掌握丰富的组织资源。当某个老人生病时,老年协会派人登门探望,嘘寒问暖,请医送药。尤其是老年协会探望慰问癌症患者彰显了乡村临终关怀特有的温馨氛围和情感空间。例如,在某市某村,老年协会的前身是由华侨同乡会回村成立的老友会。20世纪90年代老友会转变为老年协会,协助村委会管理公共事务。近年来,该村村委会支持老年协会与爱心华侨合作,设立“慈善华侨”项目引导老年协会里的爱心华侨开展“扶贫帮困三年爱心行动”,帮扶家有癌症患者等大病成员的困难家庭。所以,当该村老年协会得知曾女士丈夫罹患癌症、家庭陷入困境时,协会成员念及同宗情谊送来慰问金。

2.4构建专业的临终关怀团队

临终关怀服务还需优化,机构发展理念有必要参考中年群体的意见,针对性地做好相关调研,更好了解临终患者的需求,并根据患者及家属的相关受教育程度来提供相应服务,做到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大部分群体认为临终关怀应将预生命期长短纳入入院标准,目前临终关怀服务资源缺乏,很多城市一床难求,将预生命期作为纳入指标不失为现阶段解决床位缺乏的一项良好的解决途径。如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对安宁疗护收费项目的立项有过有利探讨。大部分的医院,基本都是满床状态,想要入住需要提前几个月预约,有些病人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就已去世。所以对于排队病人及时间不足入院病人,可提供“居家舒缓疗护”服务指导。针对当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居家舒缓服务也能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此外,临终关怀对器官捐献有着深刻意义,是移植器官的重要供给途径,在临终关怀开展过程可适时加入器官捐献询问,不仅能增加大众对器官捐献的了解及认可程度,也能为器官捐献服务做出一定的贡献。大部分医护工作者倡导对有临终关怀需要的患者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临终关怀模式能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尤其考虑到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的逐年增长,因此,在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强化对患者的疼痛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以各临终关怀点为中心,完善临终关怀的体系化建设,同时,也鼓励各界人士参与服务建设、遗嘱设立等服务,逐渐建立起切合地区特征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

3结语:出生和死亡都是生命的关键里程碑,“善始”和“善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生命过程,在个人和家庭悲痛之际,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高质量和整体性的临终关怀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加强临终关怀服务人员有关临终关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理念,组建多学科协作的临终关怀团队是促进临终关怀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睿灵,乐思逸,吴伊凡,罗清水,胡勃,王京娥,李梦倩.临终关怀国内外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23):4230-4234.

[2]刘华煜.患病老人临终关怀的社区照顾模式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0):57-59.

[3]张芳兰,张俊瑶,陈国强.新时代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老区建设,2021(16):39-46.

[4]王丽,王志中,宗苏秋.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老年临终关怀发展路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05):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