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外陆架地质及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1

东海外陆架地质及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刘舒月

成都理工大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变为焦点之一,尤其是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的重大课题,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古海洋全球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研究的迅速发展对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演化研究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对东海外陆架地质演化过程的研究更是世界地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

1.1 东海外陆架地质研究进展

1958年我国科学院开始对全国海洋综合地质调查,进而初步开始了对我国东海陆架及沿海的系地质研究,之后有关我国东海的海洋地质系统调查和研究发展变得十分迅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我国东海及沿海上连续开展了多次东海地球物理学的测量和对东海地质现象的调查,之后又在我国东海内陆架河及沿海和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开展了多次海上的钻探和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实际的资料,初步建立了我国东海的海面地质结构变化及第四纪的沉积结构模式。这些伟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东海第四纪地质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研究工作人员同美国海洋机构合作在与长江口及黄海毗邻的大陆架形成地区东海进行了沉积作用形成过程的联合调查研究。另外,我国其它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及部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现代海洋地层学调查研究部门也在新晚期东海陆架做了大量系统的沉积作用调查研究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6年中国同意大利和法国在新晚期东海陆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火花单道地震观测资料,刘振夏等[1]学者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在东北部较低海拔地区初次冰期发育了大型的河流和三角洲,末次冰期过程中的亚间冰期发育了一个东海陆架较大的古河道。2008年张军强、唐露露、邹昊[2]对东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海进海退旋回的平面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东海地区的沉积物体系的特点。2018年董江利用东海陆架的高分辨率岩心沉积记录,对末次盛冰期以来东海陆架沉积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2019年陈珊珊、王中波、陆凯等人在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演化的研究中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

1.2东海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在第四纪以来的世界海平面快速升降的科学研究中,对于促进我国东海及其邻近地区的有孔虫的科学研究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指导意义。1985年赵泉鸿[3]对我国东海、黄海及其邻近海岸的现代介形虫生态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沿海盐度和底质是直接影响生物群分布的首要环境因素,高能的底质和水动力对陆地条件的影响也是直接造成沿海砂质河口区潮间带和砂质河口区埋葬群明显不同于生物群的主要原因。1988年中国同济大学汪品先[4]与章纪军、赵泉鸿等人共同等人编著《东海底质中的有孔虫和介形虫》一书,书中主要是研究了东海表层和近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生态分布和系统分类,对大量沉积柱状样微体古生物的分析,讨论了我国东海近四万年有史以来古地理的变迁,为对我国沿海地区地层的古生态解释、东海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发展提供了依据。另外,CCOP研究机构对于我国台湾省附近的浮游有孔虫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2004年庄丽华、李铁钢等人[5]对位于东海中陆架EY02-1孔的柱状样中的底栖有孔虫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研究得到5个主因子,得出了这5个有孔虫的组合在与钻孔相关的层位上所形成和反映的特定古水团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振夏,Berne ,L' ATALANTE科学考察组.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1):9-14.

2.张军强,唐璐璐,邹昊.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在东海地区的响应.海洋湖沼通报,2008,(1):25-31.

3.赵泉鸿.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分布的研究. 海洋学报,1985,7(2): 193-206.

4.汪品先主编.东海底质中的有孔虫和介形虫.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8.

5.庄丽华,李铁刚,常凤鸣等. 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