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视听,技术专利是重中之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3

智慧视听,技术专利是重中之重

张海平

深圳市高协高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

摘要:视听行业是一个交叉行业,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涉及信息行业中的广播电视通信及信息服务与数据处理。视听行业涵盖面向消费者的消费级视听行业,以及面向政务商务的专业视听行业。视听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种硬件、软件和内容产品与服务。这些产品与服务是广大技术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内容创作者的智慧成果,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关键词:智慧视听;知识产权;技术专利

一、视听行业需要知识产权全方位立体化保护

为了保护人们的智慧成果,激发人们不断创造新的发明和创作新的作品,规范市场主体的智慧成果经营行为,人类社会创立了知识产权制度,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新中国也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 也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或智力财产权,简称智财。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中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专利权、著作权(也称版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也被统称为工业产权,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著作权还包括软件著作权。视听行业的产品与服务也主要采用这三种知识产权形式进行保护。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就视听行业而言,对于有形的硬件产品,其形状构造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其制造方法可以申请发明专利保护,其产品外观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对于无形的软件产品,可以申请软件著作权保护。对于内容作品,例如文字作品、音频作品、视频作品等,可以申请著作权保护。对于所有推向市场的产品、作品(商品),无论是硬件产品、软件产品还是内容作品,都可以申请商标权保护。

因此,视听行业的企业要根据其经营范围和产品与服务类型,采取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形式对其产品与服务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智慧成果,保障企业在市场中应得的利益。特别是,视听行业多数涉及高新技术产品,技术专利在视听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视听行业企业应尤其重视专利。

二、视听行业企业为什么需要特别重视技术专利

反面案例1:DVD行业遭遇专利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视听行业推出VCD,风靡全国。而在我国企业忙于生产VCD之际,国外公司已经完成了DVD的技术研发、专利积累与标准制定。DVD核心专利掌握在1C(汤姆逊公司)、3C专利联盟(飞利浦、索尼和先锋)、6C专利联盟(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和时代华纳,后来IBM加入)以及MPEG-LA公司、DTS公司和杜比公司等国外专利权人和专利联盟的手中。

中国企业没有审视DVD技术背后的国外专利状况,就迫不及待地上马生产线,忙着将DVD播放器推向市场。到2002年,DVD播放器的产量占全球产量超过50%,位居全球之首。DVD市场主要在国外,中国公司大量出口DVD播放器。中国DVD产业的巅峰时期,被这些国外专利资产拥有者视为专利收费的成熟收割期。它们来者不善,向中国DVD行业开口索取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据统计,上述国外专利权人和专利联盟向我们企业制造的DVD产品收取专利许可费合计超过10美元/台,最高超过20美元/台,整个DVD行业支付的专利许可费高达数十亿美元。结果,中国DVD制造企业所获利润极低,不少企业因无力承受专利许可费负担而不得不替国外企业代工贴牌,沦为国外企业的加工厂,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尽管中国产的DVD产品遍布全球,但中国DVD品牌事实上全军覆没。

反面案例2:彩电行业遭遇专利危机

    视听行业遭遇的另一场专利危机发生在彩电业。本世纪初,随着彩电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我国彩电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年出口彩电达4至5千万台,其中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占我国彩电出口总量的20%至25%。然而,彩电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里。随着我国彩电出口的增长,国外专利权人例如美国Guardian、加拿大Tri-Vision、法国汤姆逊、日本索尼等纷纷向我国彩电企业提出专利主张,要求支付专利使用费,每台超过10美元。

由于当时我国彩电行业重市场轻技术、重销售轻研发的倾向,手中没有掌握彩电核心技术,彩电出口被迫缴纳专利使用费成为多数彩电企业的无奈之举,造成我国彩电出口成本大幅提高。就算按每台彩电专利使用费为10美元统计,仅美国市场,每年支付专利使用费就超过1亿美元,这对彩电行业和企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幸好,我国彩电行业痛定思痛。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开展了国外尤其是美国彩电专利的检索与分析研究,为国内彩电企业应对国外专利壁垒提出了相关建议。2007年4月,由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厦华、海尔、上广电、新科、夏新10家中国彩电骨干企业合资组建了“深圳市中彩联科技有限公司”,抱团应对国外专利使用费问题。

正面案例:深圳朗科科技公司的专利运营为公司带来巨额财富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U盘”(闪存盘)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移动数据存储产品。“U盘”的发明人是深圳朗科科技公司的创办人。包括“U盘”专利在内,该公司在移动存储领域申请了多项基础性发明专利,专利分布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朗科公司不但生产和销售闪存盘等移动存储产品,而且凭借着雄厚的专利资产,开展市场化、商业化的专利运营。专利运营成为朗科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统计,朗科科技公司凭借U盘专利,在20年里获得的专利技术收益就高达5亿多元。

前述“U盘”核心基础专利已于2019年11月14日过了专利权保护期而失效。2019年之后,朗科公司的专利运营收入持续下滑,主要原因就是核心基础发明专利的到期,这更突显了核心基础专利是科技类企业的重中之重。

三、视听行业企业如何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

视听行业技术根源于国外,知识产权制度也是舶来品,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对视听行业尤为重要。上文所述的我国DVD和彩电行业遭遇的专利危机,都来自于国外,而深圳朗科科技公司通过专利运营赚得盆满钵满,也是学习和运用了国外的专利运营模式。为此,视听行业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尤其重视专利。

我国已经制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GB/T29490—2013)。该国家标准旨在指导企业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4个环节持续改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规范生产经营全流程,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俗称“知识产权贯标”,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企业可以在相关知识产权贯标咨询辅导机构的辅导下完成知识产权贯标,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要求,知识产权工作应该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应引起企业高层的重视。企业负责人应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带头学习知识产权知识,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还应该拥有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小型企业应至少设立知识产权专员岗位,有专人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条件的企业应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统领企业知识产权事务。事实上,在企业的技术产品立项、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各个业务环节,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因此,企业各个部门乃至全体员工都应具有知识产权意识,立足本部门本岗位创造、维护、运用和保护好知识产权。

企业负责人应认识到,知识产权不仅涉及面广,比如涉及到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而且专业性非常强,每一类知识产权都有专门的国际和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人才应精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专利而言,还应熟悉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才能很好地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单靠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正因为知识产权的全面性和专业性,知识产权行业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例如专利代理事务所的专利代理师、商标代理事务所的商标代理人、专利检索分析机构的专利检索分析师、专利评估机构的专利评估师、知识产权贯标咨询辅导机构的贯标辅导专家、专利运营机构的专利经纪人、技术转移机构的技术经纪人、律师事务所的专利律师等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需要,向市场上的专业机构购买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无论是知识产权人才不足的中小企业,还是拥有专门知识产权部门的大型企业,都应善用外部专利服务力量。

企业负责人应认识到,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首先是要“砸钱”的。聘请知识产权专员、组建知识产权部门,需要投钱。申请和维护商标、专利,需要投钱,申请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尤其需要投入大量金钱。购买外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需要投钱,比如委托专利代理事务所申请专利需要支付不菲的专利代理费。企业负责人应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规模合理安排知识产权投入,但不能没有知识产权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四、视听行业企业如何经营好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

企业负责人应认识到,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不光要“砸钱”,而且要利用知识产权“生财”,否则,所砸的钱就成为沉没成本。当然,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一开始总是要“砸钱”的,企业负责人应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企业负责人应管理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维护、运用和保护各个环节,让知识产权为企业的市场经营保驾护航,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些环节涉及面非常广,难以在本文中言尽,在此针对专利分几方面进行重点介绍。

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研发了,这是好事,但要注意将技术研发与专利事务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借助专利情报引导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要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好技术研发成果。

人类的科学知识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新技术发明大多申请专利,以专利文献的形式出版。专利信息中公开的技术信息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全部技术领域。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并且许多发明成果只通过专利文献公开,并未见其他科技文献报道。可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一定要开展专利检索与分析工作。

通过专利检索与分析,可以了解本行业的国际国内技术发展脉络、技术热点和发展动向,了解本企业的主要技术竞争对手和潜在技术合作对象,了解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技术优缺点和技术空白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技术研发,避免闭门造车。通过专利检索与分析,还可以了解企业拟研发的技术在世界上是否已经存在,是否已经被申请专利。否则,企业埋头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可能因已被申请过专利而无法再申请专利保护,甚至因为已存在专利权而无法自己使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成果,白白浪费研发资金和时间。以前,有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都因为不重视专利检索与分析而在研发投入上吃过大亏。

专利检索与分析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以由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员和部门开展,必要时也可以委托外部专利代理事务所和专利检索分析机构联合开展。这是一项需要投入金钱的工作,但是回报是巨大的。一方面能借鉴人类已有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研发,另一方面能避免以上所述的白白浪费研发资金和时间的重大问题。

企业有了研发成果,要积极申请专利,积累专利资产。关于专利申请,企业要认识到专利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个基本原则是“以公开换保护”。企业要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充分公开其研发的技术方案,在满足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国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保护。为了申请专利而编造专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打击的专利非正常申请行为。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独占权,其实质在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非经专利权人本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不得利用该专利所保护的发明创造,否则即构成对专利权的侵权。因此,申请专利有点像下围棋,实质上是技术上的“跑马圈地”。企业在申请专利时要扩展思路,不仅对研发成果本身申请专利,也要对研发成果的上下游应用进行拓展,构筑专利保护网,甚至监视跟踪竞争对手的研发动态,在其研发路线上卡点抢先申请专利,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专利申请同样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常由企业知识产权专员组织企业研发人员提供技术交底书,委托外部专利代理事务所进行申请文件撰写,申请文件经企业知识产权专员审核后由专利代理事务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申请专利需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缴纳官费,包括申请费,审查费等,还需要向专利代理事务所支付代理费。每件专利的申请费用高达几千至上万元,如果向国外申请专利,费用还更高。这是企业为积累专利资产不得不投入的资金,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规模,合理安排专利申请规划。

企业检索与分析和专利申请是企业专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还可能涉及到专利引进与专利输出。所谓专利引进,就是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获得企业外部的技术专利。通过专利引进,可以弥补企业自身研发实力的不足,也可以缩短研发时间。当然,专利引进也是需要投入资金的,一些好的专利技术价格不菲,企业需要通盘考虑。所谓专利输出,就是开展专利运营,通过对外转让、许可企业自身拥有的专利获得收益。前述的深圳朗科科技公司的专利运营,就是企业通过专利运营为自身带来丰厚收益的成功案例。

专利引进与输出业务,同样是社会的专业分工。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转移和专利运营市场,有许多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充当技术专利经纪商。它们手中掌握着许多希望对外转让许可的技术专利,包括视听行业的技术专利,其中不乏与技术标准相关的标准技术专利。我国的技术转移和专利运营市场也正在蓬勃发展。企业可以委托市场上的专利运营机构或者技术转移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企业所需的新技术,引进相关的专利,也可以将企业自身拥有而不再需要的专利通过这些机构寻找买家,获得收益。

国际上一些拥有大量专利资产的公司或者组织,通过专利运营赚取了丰厚的收益。前述的我国DVD和彩电行业遭遇的专利危机,其实也是国外专利联盟利用专利运营手段从我国攫取行业利润,尽管看来手段不太光明正大,但本质上是符合专利制度的设计初衷的。美国的林肯总统有一句名言:“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可喜的是,我国在经历了西方国家的专利大棒之后,越来越多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积极申请专利,积累专利武器。一些拥有丰厚专利资产的公司,比如朗科、华为、中兴等,已建立了自己的专利运营平台,以图实现自身专利资产的最大价值。这是视听行业企业学习的楷模,也应该是视听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标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