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1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较为常见的妇科慢性疾病,主要指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至宫腔以外的部位定植生长,并随着卵巢甾体激素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出血,血液及其他组织在组织间隙内聚集而引起的炎性反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痛经、骨盆痛等疼痛表现、盆腔包块以及不孕症等。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不良症状,影响其正常社交与工作。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良性疾病,但是其与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有部分相似之处,例如雌激素依赖性生长、进行性和侵袭性生长以及易复发转移等,容易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与健康威胁,且其复发率极高,在临床治疗中仍须引起重视。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手术、药物以及辅助生殖治疗等,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需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手段,同时辅以长期的管理措施,以有效控制疾病复发率。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包括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避孕药等。其中,孕激素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药物之一,其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还具有经济实用、较高安全性和耐受性等优点。孕激素主要通过两类途径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一是雌、孕激素受体机制:通过孕激素受体(PR)起作用,PR可分为有 PRA PRB 两种类型,两者区别主要是PRB PRA 在氨基末端多出了 164个氨基酸,通过抑制 PRA PRB 的共同区域可有效调节 PRB 的转录活动,两种蛋白主要以细胞特异性方式受激素调节抑制或刺激孕激素作用。其二是芳香化酶途径机制:主要是孕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与G蛋白耦联ER来降低雌二醇芳香化酶途径介导的增殖。

根据孕激素来源可将其分为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其中天然孕激素主要指各种黄体酮制剂;人工合成孕激素可分为17α- 羟孕酮类、19-去甲睾酮类、19-去甲孕酮类以及螺旋内酯衍生物四大类。按照剂型可将其分为片剂、针剂、丸剂、胶囊剂、缓释剂。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类型。

黄体酮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明显的形态学影响,临床主要用于保胎、调经等,由于其容易在胃肠道中代谢失活,因此常被制成微粒化以延长缓释时间,也可直接通过注射途径直接给药,或者制成阴道凝胶制剂,局部给药。但研究显示,大量使用黄体酮可能会造成胎儿畸形等不良现象,副作用较为明显。地屈孕酮(去氢孕酮)属于合成的逆转孕激素,在药理上接近于天然孕激素,具有单纯孕激素活性,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该药能够使异位内膜萎缩,阻止异位内膜向外扩展,但对正常内膜并无抑制作用,且其不抑制排卵, 对月经周期无影响。 有有部分临床病例证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使用地屈孕酮辅助治疗,疗效较好。但地屈孕酮也存在导致患者头晕、短暂性疼等不良反应。醋酸甲羟孕酮属于17-α羟孕酮类药物,其片剂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优点是价格便宜易获取,但长期服用可导致患者肝功能异常、痤疮、体质量增加等,且由于孕激素可刺激子宫肌瘤增大,因此有肌瘤者药慎用,此外,大剂量使用该药物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雌症状。因此,给药时需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炔诺酮、左炔诺孕酮等属于19-去甲睾酮孕激素,均可应用于避孕、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长期服用炔诺酮患者应多注意自身肝功能,并定期乳房检查,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左炔诺孕酮口服液的活性高于炔诺酮,其与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更强,该药物对患者的骨密度、血糖状态、脂质代谢及肝功能等无明显影响,但也存在乳房胀痛、体质量增加、腹胀等副作用。地诺孕素来源于19-去甲睾酮雌烷分支,是近年来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的孕激素,其具有更强的孕激素受体作用活性,血浆半衰期较短,口服利用度高,对肝功能影响小,耐受性良好,且几乎不影响雌激素、糖、盐、脂代谢。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其对于改善痛经、减退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抑制异位内膜损害等方面的疗效良好,且更为安全,不良反应更少。目前,部分孕激素药物例如炔诺酮、甲地孕酮及甲羟孕酮等因各种原因已经不常被推荐使用,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的地屈孕酮、地诺孕素等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难以根治的妇科疾病,相关统计显示其复发率可达50%以上,患者多表现出疼痛症状,多需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病情。虽然临床上已有了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研发出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药物依然任重道远,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