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术语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2

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术语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严辉 ,谢斐 ,牛文静 ,牛素然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文物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一些基础概念术语,如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论是报。刊媒体,还是行业内部,甚至是官方文件在这些术语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些概念术语的混用或替代现象。文物保护正在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随着文物保护标准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关于文物保护行业部分类别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是文物保护专业术语尚未在学界内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这势必影响文物保护行业的发展。本文从标准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加强文物保护专业术语标准化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文物保护;专业术语;标准化建设;现状与发展

引言

近年来,“文化遗产”一词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上,但文化遗产概念的具体定义是什么还没有统一,正像我们传统习惯使用的“文物”一词一样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现实中“文物”、“文化遗产”两个词出现交替混用,文物界至今莫衷一是。但有一种倾向就是从“文物”逐渐转向“文化遗产”,如“中国文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的名称虽没有变,但其英文译名已经从State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转变为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这种转变的基础是什么尚不清晰,有种观点认为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用词“文物”,政府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用词“文化遗产”。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文物”、“文化遗产”应是文物行业和文物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术语,这种基础术语的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学科建设,甚至会导致整个行业工作中出现用词混乱的情况,特别是法律、政府文件中没有规范统一,始终是个问题。文物保护术语成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文文保文献术语的乱用、错用等现象,很多概念被有意或无意地错误传播,误导实践,影响了我国文保事业的发展。文保思想启蒙早、文保事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及地区十分重视术语的整理和出版,成果丰富。

1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术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术语既是学科工作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又是衡量该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现代文物保护运动源于西方国家,经过1个多世纪发展,建立了丰富的文保思想体系,形成以英语为主要用语之一的完整术语体系。我国的文物保护启蒙晚于西方,其发展亦深受西方影响。经历几代人努力,文物保护在我国已逐渐发展为独立学科,在长期实践中,大量引进西方术语,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国情的中文术语。

2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现状

2.1不同语言术语的内在对应关系问题

术语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术语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不同民族语言都具有各自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在其本民族语言的术语中。如中文化学元素都是外来概念,其命名则带有很浓重的中国色彩,金属元素都带金字旁,非金属用石字旁,气体则用气字头。相对而言,在不同语言的术语对应关系上,自然科学领域的术语基本能够形成一一对应,而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对应关系则存在较大问题。这是因为自然规律在世界各地或在宇宙中都是一致的,而不同民族的社会关系则有很大差异,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导致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形成的概念不可能完全重合一致,也就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社会科学的术语难于对应。

2.2术语解释缺乏

由于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的概念、内涵与使用范围等界定不明确,缺乏定义,影响文物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以陶瓷修复为例,《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对瓷器类文物病害种类裂缝、冲口、破碎等给出定义,同时《古代陶瓷科技信息提取规范-方法与原则》中对胎和釉做出定义,但目前尚未对陶瓷保护修复中常见的加固、作色等术语做出界定,而同一操作可能被称为补配或补缺。正是由于对专业术语解释的缺乏,导致对各类文物修复的规范化操作存在差异,因此对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相关概念的界定十分重要。

3文物保护专业术语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3.1组织社会和团体机构,梳理现有专业术语,审定核心名词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管理体制,文物保护方面的标准主要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通常由国家机构立项,委托有关单位制定。因而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文博机构等单位可以汇聚本行业的专家学者,成立名词审定专家委员会,梳理文物保护领域现有的名词术语,组织编写、审定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的基本框架,对核心名词进行专业解释,初步建立文物保护专业术语名词体系,为文物保护的实践研究,以及学科框架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厘清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使研究者在使用术语时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也使文物保护专业术语体系更加专业化和准确化。

3.2充分征求相关机构的意见

文物专业术语的审定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协调和征求国内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修订意见,并对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术语编制单位没有充分意识到征求意见的重要性,征求意见范围不够广,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应该拓宽渠道,将初步确定的名词术语体系在网络公布,使相关机构都能够发现问题,提出意见,确保术语更加专业和规范,从而有利于术语在今后的推广和使用。

3.3加大我国专业术语的推广使用

文物保护专业术语在整理审定之后,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今后要加强文物保护术语的宣传和推广实施。各级高校、文博等科研机构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积极推广专业术语在教学、文物修复工作等场合的使用。文物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积极引用专业术语,同时开展文物保护术语规范化使用试点,促进文物保护行业人员充分了解和使用专业术语产生的社会效益。此外要加强国家和地方的宣传,利用文化遗产的平台和媒介使公众认识到文物保护术语的现状,引导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行业术语的理解和执行。

3.4适当采用国际术语

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虽然由于历史文化背 景不同,各国文化遗产千差万别,其保护方法各异,但在文物保护理念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其一 定的共性。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术语的研究起步晚, 基础薄弱,相比之下,国际上对于文物保护专业术 语的研究起步早且系统深入,参与研究的主体范围 广,成果类型多。因而,我国可以立足国情,借鉴国 外术语。

结束语

术语研究不单是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它还研究其性质、形成、分类、系统和作用等重要理论问题,所以它既要研究应用又需要研究理论。对我国现行常用文保术语进行整理和初步研究后发现,我国文保术语多由西方引进,而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土生”术语较缺乏、含义不够清晰。此现象说明我国虽已完成了大量文物保护实践,获得不少优秀文物保护成果,但文物保护思想的完善和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保护理念的同时,须回归本土,探讨古人的古迹观,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真正适合我国的文物保护理论。

参考文献

[1]马炳坚.从历代帝王庙维修保护的实践看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特殊规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311-312.

[2]黄广,徐思琦,康燕,等.浅谈国际视野下的文物保护与币象复专业人才培养: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S2):163-168.

[3]张晓.在国际合作中探索人才培养之路: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J].国际人才交流,2008(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