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8
/ 2

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李宁

汉中市湑惠渠管理局 陕西汉中723200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并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防汛抗旱工作人员意识到在工作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和确保工作效果,切实的保障汛期和干旱时期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技术;应用

1 我国防汛抗旱现状

1.1 我国防汛抗旱形势

我国强降雨过程增多且分布不均匀,局地强度大。水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极大,东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西北地区则水资源比较匮乏。大江大河洪水多发、持续时间长,中小河流超预警频发,洪水量级大,局地山洪灾害频发,水利工程出险点多且涉及面广,水毁损失大。干旱南北交替出险,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旱情。2019年全国洪涝、干旱灾害共造成1.2亿人次受灾,超过510.1万人次晋级转移安置,抢险救援任务艰巨,直接经济损失达2968.8亿元。

目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主要两部分组成,一是工程体系,包括水库、湖泊、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南方平原面积大,河道众多、水网密集,以河道、湖泊为主,必要时滞洪区可有效降低超预警洪水带来的危害,北方平原地区相对较少,防汛抗旱工作均以水库的科学调度为主;二是非工程体系,包括水文、气象、通信等防洪指挥系统,气象对极端天气及持续暴雨进行预警预报,水文针对可能产生超预警洪水预警预报并及时发布,为防汛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防汛抗旱策略建议。

1.2 应急管理体制下的防汛抗旱工作

由于在新的机制体制下运行时间仅两年时间,正处在磨合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对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已逐步理清,应急部门的综合性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得到一定的发挥,但防汛抗旱法规制度体系还未完善,各协调配合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抗旱能力还需加强。现在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由水利部门调整至应急管理部门,承担指挥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剩余省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部分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委员会或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防汛抗旱等专项指挥部,部分设置了过渡期,由水利部门暂时承担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2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的现状

2.1 管理存在问题

现阶段,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采用招标的基本建设管理模式。政府机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但没有合理落实建设单位和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岗位职责不明确,直接负责人和施工队缺乏必要的使命感,无法为后期管理做好准备。在监管过程中,还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自主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严格的实施措施。许多企业的防洪抗旱工程不协调。他们选择了传统的单一管理方式,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服务项目。在水利工程系统管理中,尤其是一些底层监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水利工程竣工后,不重视防洪工作,进而影响水利工程防洪抗旱效果。

2.2 水利工程标准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中国推动了许多发电、防洪和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部也实施了明确的维护和施工技术。然而,这类水利工程仍然缺乏规范的养护管理方法。据调查,在小型水利工程中,34%的新建非重点水利工程缺乏合理的维护和管理方法,部分或全部已逐渐失去防洪抗旱作用。其中,配套设施老化严重,排水渠道堵塞,水利工程库容被个人占用。此外,由于水利工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开工,且依赖政府投资,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实施较低的工程建设和检测标准,相关配套设施的基础建设并不完善,在具体应用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一些长期无洪涝灾害和严重干旱地区的概念也被放松。当地新建抗灾抗旱水利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极为落后,许多新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实施标准较低。

2.3人力物力的投入不足

防洪抗旱水利工程是一项新的长期建设项目,在短期内和正常情况下都不能奏效。任期有限的地区高级官员倾向于投资立即生效的新项目,如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资产不足的情况下,每年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心思想没有确立,人员和财政资金投入也不稳定。2008年洪灾后的2010年至2019年,水利工程投资在地方财政中的份额年均增长仅为1.2%,远远低于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通信等传统行业的资本投资。在中国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水利工程投资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如果财力、物力和资金不足,基础水利工程的缺陷和安全隐患就会积累起来。当洪水灾害发生时,将有大量的救援资金投入资产。

3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

3.1工情信息监测

所谓工情信息监测,可以借助高密度点法、探地雷达法等方式完成工作内容。高密度点法本身具有图像直观性,同时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探测深度较大,凭借这些优势,这一方法可以充分的在应急探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由于分辨率较低,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而探地雷达法本身探测速度快、弥补了高密度点法分辨率较低的不足之处,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适应不同的探测目标,所以这一方式可以精准的探测出堤防内的缺陷,然而由于这一方式的图像并不直观而且会受到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3.2 旱情监测

在对某地区的旱情进行监测时,有关技术人员可以应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对监测地区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量,但是仅能监测小范围的地区,通过这一方法收集到的数据不具有明显的代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土地墒情监测工作之中,微信遥感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弥补了土壤水分传感器检测范围小的缺陷,本身就有较高的时效性,可以对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以及蒸发量等多个维度进行监测,正是由于卫星遥感技术的这一优势,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旱情监测工作之中。然而这种技术也并不十全十美,遥感监测会受到时段的限制,所以要想借助微信遥感技术完成旱情监测工作,就必须要同时具备适量的墒情监测站点、基于降水量和水量平衡的流域水文模型以及卫星遥感墒情等因素,这样才能实现对流域的墒情的系统分析,保证收集到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4 水位监测

通常而言,对水位进行监测时,可以借助浮子式自记水位计这样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但是这一设备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也就是容易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费用。雷达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仪器能够节省一定的建设成本,而且更加先进,所以在进行水位监测时,不能单一的考虑某种因素,需要在综合考量下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信息服务和软件开发等领域也得到迅速的提升,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机会对防汛抗旱指挥工作中的技术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指挥工作中的应用更加成熟,从而弥补以往的系统建设中的不足,结合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不断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服务范围,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从而为以后更好的应对山洪、旱灾等自然灾害提供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灾情预警工作,使得水灾旱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治。

参考文献:

[1]郭显豪.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08):59-61+67.

[2]孙金标.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48(10):184-186.

[3]赵玲玲.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3):5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