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审美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廉颇蔺相如列传》审美教学初探

王爔彤

陕西延安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文言文,许多文言文在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美育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著名的人物传记,通过分析其中的叙事之美、人物之美、文化之美,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

【关键词】审美 叙事之美 人物之美 文化之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广为人知,常规的上法就是通过翻译文本来分析人物形象,精彩的文本内容却在枯燥乏味中度过。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选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不仅充分体现了古代散文叙事的美,也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和”文化,塑造了两个具有艺术美的人物形象,因此,不妨抓住本文的叙事美、人物美、文化美来感染学生,体味审美意蕴。

一、叙事之美

本文为两人的合传,在叙事结构上,司马迁采用了“主宾式”的叙事角度,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宏微相济,塑造了两个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同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作者没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披繁就简,删繁去冗,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这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事,突出两个矛盾,一是秦国和赵国外部的矛盾,一是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内部的矛盾,并将这两个矛盾做叙事的线索,外部矛盾为明线,内部矛盾为暗线,最终在将相和这个故事中,以内部矛盾迎合外部矛盾,充分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在叙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这三个故事时,作者也做到了精心选材,重点突出,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有着“谋璧”“献璧”“归璧”三个过程,而作者将重点放在了“谋璧”和“献璧”上,在“献璧”、“留璧”、“归璧”的问题上,作者着重表现的是“献璧”与“留璧”,而对于“归璧”则一笔带过,重在表现蔺相如的机智过人,勇气可嘉。另外,这三个故事既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每个故事都各具首尾,相对完整。整体上看,又相互衔接,互为因果。前一事件的发生,为后一事件做了准备和铺垫,后一事件的发展又为前一事件做了总结和交代。前一事件的结果成为了后一事件的原因,后一事件的解决又很好地回应了前一事件的结果。如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教学中即可让学生通过品读三个事件,并分析作者的选材逻辑,品味本文有轻有重,有详有略,既连贯紧凑,又繁简有节的叙事美。

二、人物之美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名篇,七十列传更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且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在典型的环境和情节的冲突中将人物刻画的生动饱满,有血有肉,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

在本文选取的第一个事件“完璧归赵”中,秦国“以城易璧”的悍然要求,让赵国君臣陷入了战争的恐慌,此时的蔺相如乃无名小辈,宦官门客,微如草芥,但仍为国家大义挺身而出,在秦国,蔺相如舌战秦君臣,慷慨陈词,视死如归。其勇,绝非莽汉之冒险,他敢以性命作赌注,以性命博取个人功名与赵国利益。其智,亦非狂徒之骜猾,他洞悉大势,对秦赵的国力对比了如指掌;他明察秋毫,对秦王的喜怒心态洞若观火;他纵横捭阖,进退自如,示好而不示弱,既呵斥、谴责,又劝导、警告,在之后的渑池之会和将相和中,又再一次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正因此,司马迁赞叹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

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本文的另一个主人公廉颇,在渑池之会上,短暂的出现了一次,“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在这里,廉颇的谏言消除了秦扣留赵王以相要挟的可能,并使参与盟会的赵王一行减轻后顾之忧,能在“渑池会”中以坚定的立场与秦周旋,这是高瞻远瞩的布局。但可能触赵王的霉头,引发赵王猜忌,非一般人所为。一旦廉颇立太子为王,是绝了秦王之望,又何尝不是绝了赵王之望。廉颇能提出这一意见,说明具有大胆识、大忠勇,并且有左右国内局势的能力、魄力,有担当。渑池会,蔺相如与秦王周旋得当,不辱国体,虽然有赖于他的大智大勇,还有赖于廉颇创造出的赵国与强秦在盟会上抗衡的条件。在了解到蔺相如的宽容谦让、胸怀坦荡后,廉颇也可以顾全大局,勇于改过,负荆请罪,真可谓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可亲可敬可爱的武将形象。

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臣亦可勇,武将亦有智”的形象美,体会古人的精神品质和不朽风采。

三、文化之美

在司马迁笔下,蔺相如就是儒家文化的典型缩影,在“仁义”方面,缪贤由于犯罪想要“亡赵走燕”,然而蔺相如作为其舍人,却为其提供建议“请罪”,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仁义”。在“忠信”方面,蔺相如不负赵王的嘱托,冒着风险完成任务,可见其忠信。在“智勇”方面,无论是完璧归赵中的慷慨陈词,还是渑池之会中的视死如归,都能彰显他的智勇双全。另外,廉颇和蔺相如从最初的矛盾到将相和,也体现出了中华传统典型的“和”文化,《中庸》提出:“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既包含人际关系的一团和气,也包含君臣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观念和和谐意识。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侮辱,采取“以和为贵”的策略,出行时主动避让,从不与其当面冲突,廉颇受到“以和为贵”思想的感召,最终决定负荆请罪,于是有了“将相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上述内容深入挖掘,对比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指引学生思考,使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读史家巨著,长今人风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品味并鉴赏本文的叙事之美、人物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让《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魅力播撒到每个人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李凯君.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20-22
  2. 江奎.《廉颇蔺相如列传》宏微相济、散点透视的叙事范例[J].新高考(高一语数外).2011(5),4-5